旧城肌理及修复研究——以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更新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带来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引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一面却使传统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城市文脉断裂,集体记忆磨灭,伴随而来的是旧城肌理大片消亡。在我国,从战争创伤到战后重建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旧城肌理破坏这一现象及其蕴含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今天的城市里,柏油马路和水泥森林充斥着生活空间,已经很难再切身感受到传统的人性化尺度。残存的城市历史肌理虽然以一个个“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风貌区”的形式得到保护,但片段化的肌理环境很难再延续一个城市原有的空间特色。代表北京的四合院,代表上海的石库门,代表武汉的里分,代表山西的晋商大院??这些传统肌理符号都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成为城市文化的奢侈品,远远坐落在文物部门划定的紫线之内,“看得见”却“摸不着”。旧城肌理淹没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之中,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文从肌理的基础研究出发,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系统梳理了城市肌理相关理论的发展。肌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平面图底关系,而是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不断运动的外在表现,肌理的形成与演变也是自然过程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旧城肌理的保护有利于延续城市文化,是城市风貌特征和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有利于形成慎重对待城市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研究和实践旧城肌理的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本文以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保护和修复实践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把握了旧城肌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完善了旧城肌理修复的技术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南华门街区肌理的修复工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和方法讨论,这样的分析和修复手法同样可在国内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实践中进行推广。
其他文献
当今,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背景下,我国整体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医院建筑作为
农耕文明的精粹、人类文明的根脉以及人类历史的摇篮之一是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偏城古村落位于河北省涉县的西北部,它的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难得的一整体保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越来越好。然而,当我们细细地用心去审视这个城市时,我们不经发现这个城市是那么的陌生、冰冷机械化。城市建筑大多数已沦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入白热化阶段,城市新区大量兴建,新城中心区作为整个片区的核心空间,成为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城市设计在近20年的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古城更新的主要困惑是如何在延续古城空间特质的同时进行生活环境的完善。本文针对具有开封典型生活空间模式的传统街区徐府街的更新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
学位
本文通过介绍建筑策划的概念、方法和内容以及相关实际应用的案例的操作来让更多的建筑师了解到建筑策划是什么,了解到无建筑策划所带来的建筑“亚健康”问题,了解到建筑策划
传统民居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生态条件,经过了千百年积淀,最终构成了其独特的聚落形态,遂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突飞猛进,城市以各种形式快速地向外扩张,城市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使得许多毗邻城市的建成区在地域空间上逐渐相连,城市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