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聚焦超声触发载药相变纳米粒溶栓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载药相变型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检测目的:制备一种靶向纤维蛋白的载药相变型纳米粒,并检测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三步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包含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和全氟己烷(PFH),并连接CREKA多肽的纳米粒(PLGA-PFH-rt PA-CREKA nanoparticles,PPr C NPs),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PPr C NPs的形貌结构,动态光散射法检测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聚合物分散指数(PDI)以及稳定性。傅里叶红外验证CREKA多肽的氨基和PLGA的羧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的形成。流式细胞术半定量分析CREKA携带的数量。结果:成功制备PLGA-PFH-rt PA-CREKA纳米粒,透射电镜显示纳米粒均匀,呈球形,且无聚集现象。激光粒径仪显示纳米粒粒径为209.09±3.01 nm,电位为-6.37±0.18 m V,多分散系数为0.07±0.05,傅里叶红外结果显示PLGA表面的羧基端和CREKA的氨基端发生脱水缩合表明酰胺键的成功连接。流式细胞术显示CREKA的携带率为83.45%。结论:通过三步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成功制备出PPr C纳米粒,该纳米粒呈规则球形,大小均一,分散性好,成功装载PFH和rt PA,为后续超声成像以及血栓治疗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低强度聚焦超声触发载药相变纳米粒溶栓的体外显像及溶栓评价目的:验证此载药相变纳米粒体外超声显像能力以及体外溶栓效果评价。方法: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下,用光声成像仪采集PPr C和Pr C纳米粒在不同时间点的超声(US)图像,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PPr C纳米粒相变变化过程。配置浓度梯度为0.196,0.391,0.781,1.563,3.125,6.25,12.5 mg/m L的荧光标记的PPr C纳米粒,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采集近红外荧光(FL)显像的数据。用酶标仪检测不同处理组别的rt PA体外释放能力,并用热成像仪测量PPr C纳米粒在LIFU辐照下的温度变化趋势。将荧光染料标记的纳米粒与制备好的血块共孵育,在不同的时间点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采集荧光图像。在静态条件下,用制备好的血块与各组别纳米粒共孵育,记录处理前后血块重量,计算溶栓率。在动态条件下,模拟生理条件下血流速度,利用微流控模型观察体外溶栓情况。结果:体外超声显像显示PPr C纳米粒在LIFU辐照下成像效果良好且优于Pr C纳米粒。纳米粒从纳米膨胀到微米级别,随后体积变小。荧光标记的纳米粒随着浓度的升高,纳米粒荧光强度不断增强,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FITC标记的rt PA的PPr C纳米粒(FPPr C纳米粒)在LIFU辐照下2 h的释放率为(77.75±0.011)%,较其余三组均高。LIFU辐照PPr C纳米粒温度仅升高不到6℃。荧光标记的PPr C纳米粒与血块共孵育,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块荧光强度不断升高。在静态条件下,PPr C组溶栓率为51.57%,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在动态条件下,PPr C组溶栓率仍显著高于其他组别。结论:这种载药相变纳米粒具有超声显像能力和荧光成像能力,并且在LIFU辐照下,能促进rt PA的释放,且温度不会上升过高。另外,这种纳米粒有良好的体外靶向性能,无论在静态还是在动态条件下溶栓效果均高于其他组别,有较好的体外溶栓能力。第三部分低强度聚焦超声触发载药相变纳米粒溶栓的体内显像、溶栓及安全性评价目的:在体内验证PPr C NPs的靶向能力和超声显像能力,并评价溶栓效果,同时,观察纳米粒生物分布特征和生物安全性。方法:建立大鼠颈静脉血栓模型,通过鼠尾静脉分别注射PPr C纳米粒(靶向纳米粒)和PPr纳米粒(非靶向纳米粒),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采集大鼠血栓一侧颈静脉区域的荧光图像。在LIFU辐照下,用光声成像仪采集纳米粒注射前后的超声图像。将造好血栓模型的大鼠经过不同方式处理后,切除血管,通过病理切片观察溶栓情况。将PPr C纳米粒通过鼠尾静脉注射到大鼠体内,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出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用活体成像仪采集荧光图像。通过大鼠血液生化检测评价纳米粒生物安全性。通过大鼠尾巴止血时间判断纳米粒在体内的出血风险性。结果:活体荧光结果显示靶向纳米粒在90分钟时的大鼠血栓一侧颈静脉达到峰值,随后纳米粒浓度有所下降,而非靶向纳米粒在120分钟的观察期内在大鼠血栓一侧颈静脉荧光强度略有升高,趋势较靶向组不明显。超声显像结果显示PPr C纳米粒在注射后,在LIFU辐照下,超声信号显著增强。病理切片结果显示PPr C组在大鼠体内溶栓效果高于其他组别。通过活体成像仪采集荧光图像,发现PPr C纳米粒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并且各个主要器官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安全性结果显示PPr C纳米粒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大鼠尾巴止血时间显示各纳米粒组(PPr C、PPC、Pr C、PPr组)止血时间显著低于rt PA处理组。结论:PPr C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具备超声显像能力且有良好的靶向性,并在90分钟浓度达到峰值。PPr C纳米粒在体内溶栓效果较好,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脾脏,能在体内正常代谢,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且出血风险较常规溶栓药物处理组低。
其他文献
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它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产教融合已逐渐成为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构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因素限制,产教融合的过程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恰好为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利益集团搭建了一个平台,凭借其多元共治、安全共享、全程留痕、高效合作等核心理念,有助于缓解人才链供给侧
受到经济飞速增长形势的影响,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加快,不但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相应的规模也随之变大,工程项目的类别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工程监理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处于全新的环境当中,涌现出更多的新型施工技术、材料,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达到相关要求,一方面,应该健全相关工程监理管控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梳理好监理工作和施工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鉴于此,为了达到当前工程监理
腔镜手术器械精细易损,管腔细长,规格形状多样,术后有血液、体液及组织液等残留在管腔及间隙内,又因其材质特殊,清洗灭菌受到限制,清洗难度大、问题多、清洗不到位尤其突出。如何提高腔镜器械清洗质量,这是消毒供应学者们一直探讨的课题。清洗质量是否合格,需要有效的方法来验证,临床上常用的及近年来新的检测方法有目测法和放大镜法、气枪吹气法、试纸检测法、细菌培养检测法、蛋白残留检测法、血液残留阳性率测试法、AT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社会总投资量进一步增长,国家及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期间的质量要求日渐提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水平,明确认识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之间的密切关联。本文就针对此,以现阶段监理施工技术创新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与施工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重要性,提出建筑工程监理制度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建立与施工技术创新之间
数字金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文章利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是否通过产业集聚途径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1)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以及使用深度均通过降低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
1992年江西安远出土了一件西汉铜提筒,是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它出土于西汉南越国的边缘地带,应为南越国流散至赣粤边界的器物,属于先秦两汉时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流行的同类铜提筒。铜提筒与铜鼓关系密切,其形制、纹饰等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不同于中原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应为古代百越民族制造或是汉族仿制的青铜器物,是百越民族遗物的代表作品,体现了我国南方族群及周边东南亚国家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与信仰习
引体向上是一种可以锻炼上肢力量的运动,也是目前很多地区的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之一,可以有效衡量学生的上肢力量水平。初中生在练习引体向上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以免伤害到身体,从而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就目前初中引体向上教学中存在教学枯燥等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初中生引体向上的技术以及教学策略,以提高引体向上教学的质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建筑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施工监理在建筑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发挥监理的职能,才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建筑公司要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提高施工质量。随着施工管理不断深化和管理方法的更新,监理与施工技术的相互支持已成为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施工质量管理与技术水平和监理是分不开的。因此,相互促进工程与技术监督已成为提高
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大致可分为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其他分析等,利用该技术可研究银屑病中医证候发展规律,总结临床各医家的辨证规律,归纳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特点和临床用药经验,在银屑病辨证论治规律各方面均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针灸的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规律方面,数据挖掘技术亦为筛选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统一规范性、科学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处理软件方法较
<正>9月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浙江省电力条例》。这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颁布的第一部地方性电力法规,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电力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省不仅要解决电能供需矛盾,还要向安全、低碳、优质、价廉的目标发展,亟需通过地方立法,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