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进程之下,文化这一“软实力”,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硬支撑”,更是各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者。以此为背景,我国做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选择,大量文学作品正在被译介、推广到国外。然而,如果只是单方面考虑“走出去”的情况,而不去考察作品是否真的“走进去”了,也就是忽视外国读者的接受情况,将很难发现文化交流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吸取经验、不断完善。所以,本文即是尝试通过考察一个成功的译作接受案例,汲其所长、总结规律,期望能够为我国文学作品未来的对外推广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启发。而笔者所选择的这一成功案例,便是麦家的长篇谍战小说《解密》(英译名《Decoded》)。许多评论指出,这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作品:相比于《风声》等被改编成卖座电影的其他麦家作品,这部小说在国内的口碑相当平淡。而恰恰是它,在英语国家的亚马逊畅销书榜上节节攀升、屡破纪录,更被收入了世界著名的“企鹅经典”书系。麦家由此成为首个被该文库收录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就这份荣誉而言,可与鲁迅、张爱玲、钱钟书比肩。翻译无疑在《解密》的这场“翻身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更加值得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出于对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的考量,笔者选择了“接受美学”作为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这一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开创并发展的文学研究理论,一切以“读者”为核心,将读者对文本的欣赏和评价置于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这正与笔者的视角不谋而合。基于接受美学之理论,本文首先理清了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种种启示,继而,从多个角度对《解密》英译本做了尽可能细致的描述性研究。笔者考察了翻译对象的选择、译者的选择以及译文所反映出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涉及一部译作诞生全过程的多个环节。而通过对《解密》英译本的多方面赏析,笔者发现,译介作品想要收获良好的海外接受,首先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需要充分考量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与期待,题材其实是很多样的,并且会跟随热点变化;其次,在译者的选择上,融贯中西的译者似乎更为理想,因其审美经验往往能够平衡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信息得以有效传递,让译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美融合;最后,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笔者发现,其实并不必拘泥于归化、异化、直译、意译中的某一种,利于读者的接受和欣赏才是唯一的尺度。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帮助我们的作品连同我们的文化在海外得到更广泛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