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导电聚合物中,聚吡咯由于其成本低、导电性好、稳定性好、制备简单、容易和其它功能材料共聚或复合、能在常温或低温使用等优点,因而受到传感器研究者的青睐。 首先,本文合成了一端带有吡咯分子的功能单体-(N-吡咯)辛烷硫醇,采用自组装方法(SAM)将(N-吡咯)辛烷硫醇组装在金膜上,继而在体系中加入吡咯单体,通过化学聚合法使吡咯单体在金膜表面上进行沉积聚合,得到导电聚合吡咯膜。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合成单体以及聚合物膜的化学结构和元素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吡咯在自组装膜上的不断沉积聚合,自组装膜逐渐被聚合吡咯膜覆盖。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自组装膜以及聚合物膜的表面形貌。结果显示,自组装膜表面平均粗糙度Ra为0.56 nm。随着聚合时间延长,吡咯在自组装膜上不断地沉积,其表面平均粗糙度逐渐增加。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仪(SPR)原位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行为,结果表明:BSA的吸附方式和吸附量随着自组装膜和聚合吡咯膜表面的结构而变化。BSA在不同的pH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的正/负电性,同样会导致BSA在聚合吡咯膜上的吸附量变化。 另外,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聚丙烯酰吡咯(PAP),通过 spin-coating方法将PAP涂覆到50 nm厚金膜上,制备出均匀的PAP表面。采用FTIR和XPS表征了PAP的化学结构及元素构成,同时考察了PAP在不同pH值生物缓冲液中的浸润性。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考察 BSA在聚合物膜上吸附后的形貌变化。在详细研究了聚合物膜的化学结构和表面性质之后,采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仪(SPR)原位监测BSA在PAP上的吸附,发现其吸附行为主要受缓冲液的pH值和BSA浓度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生物缓冲液的环境下,蛋白质和聚合物膜之间的各种作用力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蛋白质吸附行为以及吸附量的不同。 最后,在 PAP膜上,通过化学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酰吡咯接枝聚合吡咯(PAP-PPy)膜,考察了聚合时间、单体浓度对聚丙烯酰吡咯接枝聚合吡咯膜厚的影响,FT-IR图谱分析表明聚合膜符合聚合吡咯的化学结构。用AFM对聚合膜的表面形貌表征。SPR分析表明,聚合时间、单体浓度对聚合膜的结构影响很大,并导致BSA在聚合膜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