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反响: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实践性探索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新闻主义的滥觞在美国新闻业掀起了一阵热潮,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追捧,但在人们发现曾获得普利策特稿奖的《吉姆的世界》中主人翁的形象为虚构之时,美国新闻评议会也正式对新新闻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清算,新新闻主义的热潮也由此逐渐消退。在后来所出现的非虚构写作中对细节的追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等写作手法却与新新闻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非虚构写作的出现也被不少人认为是新新闻主义的复兴。作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写作”最先进入到我国的文学领域,并逐渐为新闻界所关注。尽管对于何为“非虚构写作”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非虚构写作所特有的写作理念在我国新闻实践中却早已有之,即人们所熟知的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令新闻特稿独具特色,故事性的表达更是非虚构写作在新闻实践中的另一重要特征,这一写作方式也为人们所关注,对于非虚构写作何时在我国兴起,兴起的原因,产生的背景以及所凸显的发展特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本文以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中的实践类型——特稿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史的角度对它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其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受到新新闻主义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报告文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以学者刘勇在《新闻与文学的交响与变奏: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考察》一文中对非虚构写作的描述,学者曾润喜、王倩在《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中的观点以及一些其他学者的对于非虚构写作作发展历程的看法为依据,将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上世纪90年代的《冰点》特稿的产生为代表,当时的新闻业正处于一种改革状态下,推崇一种“平民化”发展浪潮,“信息化”逐渐成为新闻业界所追求,在这一阶段中作为非虚构写作的摸索阶段,所呈现的是一种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亲历性报道等形式结合的杂糅状态,并未形成一种具体明晰的特稿写作文体;第二阶段则以《南方周末》的特稿《举重冠军之死》为开篇,由于这一篇文章在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色彩、新闻价值、故事内核等方面与之前的特稿有所不同,从而拉开了“中国式特稿”写作的帷幕,而“中国式特稿”也被新闻学界和业界称为是非虚构写作在新闻中的具体实践,在这一阶段中,《南方周末》对“中国式特稿”写作的追求,也带动了其他报业集团的加入,并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特稿作品以及优秀的特稿写作者,这一阶段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特稿写作的黄金阶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入到了第三阶段,传统媒体平台特别是纸媒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收入降低,由于特稿写作的周期性、投资风险等方面的原因,特稿写作阵地逐渐转移到新闻杂志、时尚杂志等平台以及一些利用新媒体所设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上,在新时期的特稿写作中,特稿写作者产生了变化,写作模式、选题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在对非虚构写作在我国新闻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始终与我国媒介环境以及新闻业界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着,尽管在发展中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商业模式的不成熟等不足,但这是每一个新生事物都所要面对的事情。本文也期能够通过对非虚构写作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更进一步为人们展示其的生存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西晋覆灭之后,南北朝建立,北方游牧民族逐步南迁,并乘机大规模地向中原入侵,所以他们的服饰都存在着一定共性。而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融入,和汉朝的服饰文化相互交
在秘书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新颁《秘书国家职业标准》体现了企业秘书职业的特点,为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表现出明显的
由于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等特殊物理和化学特性,一旦承运这些货物的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火灾或爆炸等事故,不仅会给事故沿线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不可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截止2013年,我国成为在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和在建设规模两方面夺冠的国家。伴随客流的增长,高速铁路逐渐向山区发展。由于地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坚持教、实、行政联合,以促进蚕丝业革新为己任,开创了苏南地区蚕种场毗连兴盛之盛况,实现了一个学校带动一方经济的格局。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开创的为地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朝着宽带化、融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其面临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为了弥补传统安全算法的不足,满足无线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保护等新的安全要求,基于OFDM调制特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提出了“有天有人,天人有分”这一命题。通过对比和分析,此篇“天”和“人”的涵义和所指既源自与孔墨相关的传世文献,又有顺应时世变化和发展的新义。
时间生物医学在现代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探讨了时间生物节律与中医药结合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若干问题,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8月年间住院的73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心电
基于风险与寿命的设计(RBD)理念,在设计阶段全面分析承压设备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建立包括主要失效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内容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API标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