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丁若镛的《大学》思想比较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o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与学问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兴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大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两个部分。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古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生命。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对《大学》的章次进行了调整,并作《大学章句》一卷,认为《大学》应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为《大学》之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传”为《大学》之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朱熹又认为《古本大学》缺少格物致知的传文,于是补写“格物致知传文”,并赋予认识论的意义。朱熹认为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初学者学习德的开始,是用来教万民修身治国的学问,明明德指明心体,新民指革新民性,最终要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万民至善的境界。  而茶山丁若镛则用先秦儒家的经典,如《周易》、《书经》、《诗经》、《春秋》、《周礼》作为依据,从实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大学》,并对朱熹《大学章句》中的明明德、新民、格物致知等观点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孝弟慈三目说、格致六条目说、诚意论等观点,编成《大学公议》。丁若镛认为,大学是国学,是用来教胄子的学问,提倡精英教育,反对朱熹的万民教育,明明德,指明人伦,即明孝弟慈,而孝弟慈又是亲民之物,最后通过诚意正心的道理和方法达到明人伦这个至善的境界。  本文将对比朱熹的《大学章句》和丁若镛的《大学公议》来解读他们的经学立场的相异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观点产生差异的原因。
其他文献
介绍了荆门—上海直流工程±500 kV团林换流站的设计原则,分析总结了团林换流站的设计特点,为高压、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