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异构信息的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围岩变形病害大多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变形预测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作为时下的研究热门之一,各类预测模型应运而生,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本文引入高斯过程回归(GPR)理论,讨论了算法模型与隧道变形的可行性,对隧道变形预测进行了研究。隧道工程作为地下工程,变形影响因素众多,单独研究某一类特征信息与围岩稳定性关系,难以保证其他因素具有同一水平效应。本文将昆明(岷山)至楚雄(广通)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勤丰特长隧道其中一研究段作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围岩地质自然属性及工程相关因素等多源异构信息与隧道变形的关系。结合相关文献与实际经验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将多源异构信息进行评估筛选、参数量化、数据标准化等处理,结合隧道监控量测变形数据,一同组成样本空间数据。输入Matlab矩阵计算分析软件中进行训练,通过“内核学习”获取最优超参数,构建GPR隧道变形预测模型,通过数据的滚动式交互学习,不断引入最新数据从而学习到最接近掌子面的隧道变形发展规律,达到减小误差、优化模型及贴合实际的目的,对当前掌子面变形大小做出预测。通过比对模型输出预测值与实际围岩变形收敛值,分析误差大小及成因,评估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在该隧道工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符合工程要求。进而将模型应用于隧道动态施工变更许可机制,在变形病害扩大前调整支护参数,实现隧道工程的动态施工,为变更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数据依据。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控制领域成果丰硕,但由于我国车辆基数大,道路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交通事故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处于领先位置,尤其是在地理条件恶劣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长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分布很密集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较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治理与防范工作逐渐映入大众的眼帘。所以,本论文基于山区高速公路长下坡隧道交通事故数据进行的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多数桥梁已经服役数十年甚至更久,部分桥梁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导致可靠性降低,从而影响桥梁的正常运营状况,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如何科学客观的评估桥梁实际使用状况,且以此为依据,合理分配桥梁养护资金成为目前桥梁养护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方法中,可靠度理论评估方法更贴合桥梁结构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桥梁结构中的钢筋抗拉强度和车辆荷载效应概率分布进行贝
随着城市人口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了改善城市内的交通运行状况,各大中小城市都开始修建快速路系统。高架快速路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地面道路的连接主要是通过出入口匝道,而根据现行规范要求修建的高架快速路的出入口匝道与平面交叉口衔接段较短,上下班期间进出匝道车辆过多,车辆变道交织现象十分频繁,会造成衔接段成为事故多发点和交通拥堵点。因此本文开展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匝
桥梁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变量及多种失效模式,且失效模式间有很高的相关性,现有单一不相关失效模式可靠度计算无法满足桥梁体系可靠度评估。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分析多失效模式下的混合可靠性模型及应用在桥梁评估和加固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某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研究多失效模式混合可靠性模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求得该连续刚构桥的体系可靠性指标。首先,基于现场实测参数,结合施工图纸等资料,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日益拥堵的状况,主要城市相继修建了高架路和快速路。城市高架桥是属于线性市政工程,与建筑工程相比,其管理更为复杂。在施工阶段,存在对城市交通影响大,施工作业段多,工程管理复杂等问题,亟待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其进行项目管理。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达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行的途径。BIM技术在市政工程和桥梁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桥梁建设技术不断革新,自锚式悬索桥因其优美的外观、较强的场地适应性与经济性,倍受工程建设者的青睐。主跨超过600m,以“斜拉扣挂法”建造的自锚式悬索桥暂无先例,其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力学特性已远超传统经验,或简单的结构力学分析可以判断的范畴。建立“斜拉扣挂法”的有限单元法模型,对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构件、关键节点的力学特性进行跟踪模拟与监测控制,是保障大桥施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近年来高速公路逐渐向多山地区发展。多山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多样的地形地貌等特点,在公路建设前期考虑到施工中安全、成本、工期等问题对线路进行选线规划,通过人类活动改变原始地貌,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边坡稳定性评价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将相关参数视为定值进行计算,以安全系数大小对边坡是否稳定进行判断。但岩土体的非均质性、赋存环境与地域性差异等特点,
粗粒土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常被用作重载铁路路基填料。随着重载铁路轴重、车速和运输频率的提升,粗颗粒填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变形特征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对粗粒土的研究主要分为室内动三轴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室内试验很难从细观层面获得粗颗粒土内部位移和裂缝破坏的演化过程,粗粒土宏观力学特性内在机制不能得到很好的揭示。PFC作为离散元方法的一种,是细观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在PFC
动水压力是加速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路表积水无法避免,动水压力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影响也就无法避免,而且这类水损坏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不同广度和深度发展。水损坏不但降低了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还极大程度缩减了其使用寿命,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动水压力作用下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工程意义。本研究借助于已有的试验系统,研究模拟动水压力作用对
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城市化建设迅猛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现代化城市导致交通压力与日俱增。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武汉市近几年将建设目标着眼于地下空间,大力发展地铁项目,同时以城市地铁项目为主产生出越来越多、越复杂的深基坑工程。本文将武汉市地铁八号线洪山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洪山站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和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对优化基坑监测、支护设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