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颗粒定向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对磁性纳米颗粒的修饰,得到比表面积大、超顺磁性、表面易功能化修饰的金属离子络合磁性纳米颗粒,以其为载体得到的固定化酶在催化体系中几乎没有传质阻力,且能够通过外加磁场对固定化酶进行分离、再利用。而且,传统的酶固定化技术为非定向固定化,易存在酶活性中心被破坏或阻挡、催化反应传质阻力过大、反应条件苛刻、酶易脱落等缺点。为此,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酶结构,利用酶分子表面的供电子氨基酸与载体金属螯合配体的配位作用力,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种酶定向固定化的方法,以期获得具有高催化性能的固定化酶。本文以自制的金属离子络合磁性纳米颗粒(AMNPs-ECH-IDA-Metal ions)为载体,定向固定化了来自家族1的β-葡萄糖苷酶(BGL),并研究了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 AMNPs-ECH-IDA-Metalions制备及其表征。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颗粒(MNPs),然后对MNPs进行金属离子络合功能化修饰。X射线衍射(XRD)对MNPs表征证实MNPs为高纯度Fe3O4反尖晶石型晶体,晶体平均粒径为11n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AMNPs-ECH-IDA表征表明AMNPs-ECH-IDA成功包埋MNPs颗粒并且得到羧基化修饰;振动磁强计(VSM)对AMNPs-ECH-IDA-Co2+表征证实AMNPs-ECH-IDA-Co2+具有超顺磁性,且拥有较高的饱和磁矩;能谱仪(EDS)图谱证实 AMNPs-ECH-IDA-Co2+成功络合钴离子,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制备的载体AMNPs-ECH-IDA-Co2+为单分散性较好、颗粒均匀、表面粗糙的球状颗粒。  (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自家族1的BGL结构。获得BGL酶分子的氨基酸组成及带有各种活性基团的氨基酸残基数目,运用CCP4MG蛋白质结构分析软件进一步分析了BGL分子的三维构象。结果显示,BGL分子由两个中心对称的亚基构成,亚基是由8个α/β构成的“TIM桶状结构”,其中8个β折叠平行排列围成“桶状结构”的内壁,8个α螺旋通过无规则卷曲与之相连,平行排列在β折叠外侧。BGL的催化活性中心位于“桶状结构”内壁的β折叠上,而底物结合结构域位于肽链C端。分析各种功能性氨基酸残基在BGL分子中的含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咪唑基含量适中,且空间集中分布在远离催化活性中心的α螺旋外表面。为此,选取组氨酸残基作为固定化位点,通过组氨酸与 AMNPs-ECH-IDA-Co2+表面的钴离子形成配位键达到定向固定化。通过此策略优化制得的固定化BGL,蛋白比活为游离BGL的117%,验证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以AMNPs-ECH-IDA-Metalions为固定化载体,研究不同固定化条件下其对BGL的固定化效果。通过单因素优化,以AMNPs-ECH-IDA-Co2+为载体得到最优固定化条件为,在25℃,pH6.0的条件下固定化5小时,得到的固定化BGL的载体载酶量为1.81 mg/g载体,固定化酶蛋白比活力为641.7 U/g蛋白质,固定化率为47.9%,固定化酶相对比活为117%。  (4)固定化BGL和游离BGL的酶学性质。对固定化BGL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固定化BGL催化水解pNPG的活化能为39.983 kJ/mol,相对于游离BGL降低了30.3%;固定化BGL和游离BGL的Km值分别为0.904 mmol/L和0.891 mmol/L,固定化BGL的Vmax与游离BGL的变化不大;固定化BGL的热稳定相对于游离BGL有显著提升,在70℃处理90min后,游离BGL完全失活,而固定化BGL仍保持高达82.5%的相对酶活;固定化BGL在连续使用15个批次后,其相对酶活仍高于90%,显示出了良好的操作稳定性。纤维二糖催化水解功能验证实验表明,BGL经过固定化具备了更高效的催化性能,同时表明其拥有较大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论文结合科研项目进行选题研究,文中论述了机载阵列天线、机载特殊波束覆盖天线以及探测天线的电特性。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部分:1.研制了具有窄波束和低副瓣特性的机载阵列天线
在以细胞系为研究模型的正常生理、肿瘤病理及药物研发领域,有效数据的获得常常依赖于正确细胞系的选择。近些年来细胞系交叉污染和错误鉴定的案例时有报道;细胞系污染不仅将产
以加速度计为代表的MEMS传感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MEMS器件,而MEMS电容式加速度计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功耗低和智能化等优点,在汽车电子、消费类产品、地震监测、石油探测、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四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提高油菜产量对缓解食用植物油短缺形势十分重要。本课题组通过杂交得到了遗传稳定的双主茎甘蓝型油菜,该材料相比于野生型具有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