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致病菌分布情况、临床表现特征、重点实验室检查特点、影像学特点等来探讨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及并发症的相关预测因素,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能够早期诊断并识别高危患儿,并为及时治疗、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日至2019年10月12日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共184例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以首次脑脊液检查出的致病菌为分组依据,共分为1)大肠埃希菌组、2)无乳链球菌组、3)其他病原菌组、4)病原菌不明组。并通过病历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特点、主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比较分析。2.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致病菌分布情况,不同病原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184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79株,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42.9%;脑脊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0株,以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为主。2.无乳链球菌在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中占比更高(P<0.05),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占比更高(P<0.05)。3.四组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出生胎龄、apgar1分钟评分、发病日龄、性别、出生方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4.四组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脑脊液总细胞计数,脑脊液糖水平,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组患儿临床表现为呼吸促及呼吸暂停比例高于其他三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抽搐、黄疸、腹胀比例高于其他三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并发的合并症中,大肠埃希菌组败血症、脑积水、硬膜下脓肿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埃希菌组脑积水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组脑白质损伤、脑膜强化损伤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菌组脑组织异常信号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导致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构成有差异,为早期经验性治疗时使用抗生素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2.不同病原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提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存在个体性差异,为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个体化诊断思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应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等综合判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