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省县长群体研究(1927年~1937年)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87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制度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理论渊源,它在北洋政府县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县长的选任和管理制度,它是以落实孙中山关于县自治思想为原则,根据国内社会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对之进行修正的产物。在修正的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国内治安、监控农村基层,其对县政权的建设表现出偏离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并向着更为深入的官僚控制体制即保甲体系发展的趋势。以河南省县长群体为研究个案,通过论述县长的任用、考核、奖惩、任期、俸给等制度规定,分析县长的籍贯、年龄、学历等群体面貌,解读县长对地方保甲、剿匪、教化、司法的认知,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籍贯回避制度较之北洋政府时期进一步被打破,本省籍甚至本县籍的人担任县长的现象大量存在,县级官员的籍贯回避制度因此而成了一纸空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的年龄比北洋政府时期更加年轻化;北洋时期的河南省县知事大多数是以科举和捐纳为主的传统出身,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则以新学出身为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县长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甚至在国外大学留过学,清朝的旧官吏和科举出身的官员基本上退出县长舞台。同北洋政府时期一样,由于政治动荡、河南省县政的诸多困境以及县长个人因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长任期普遍较短,在短暂的任职期内县长要有所作为显然是极不可能的。过滥的惩戒和入不敷出的薪俸,严重影响了县长治理县政的积极性。国民党县级政权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加剧了政府和民众的对立,暴露了国民党政权的内在脆弱性,极为重要的县级政权被国民党置于边缘化的地位,最终成为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晋察冀边区是一个拥有高度法律自治权的地方根据地,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边区领导人在原则性地秉承法律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革命理论的基本
周馥是晚清政坛难得的干吏之一,是清末一个成功的改革派官员。他活跃政坛三十余年,每到一处,都恪尽职守,造福百姓。1902年7月到1904年9月间,周馥出任山东巡抚一职。在鲁抚任
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以后,扶植汉奸势力建立汪伪政权,开始对上海进行殖民统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华政策发生改变,通过汪伪政府间接控制上海地区,实行战时物资统制政策
根据实践类课程教学特点,在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科生毕业要求的基础上,采用评分表分析法对安全工程专业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
本文对城市文化符号和城市文化传播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城市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将其与特定的城市文化要素对应;进而,从传播层次和传播过程两个层面对城市文化
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现状进行调研,从购置管理、使用管理、档案管理、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五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相对完善
计划经济时期,广西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水旱灾害的频发及其破坏程度的加剧。这一背景下,如何应对水旱灾害的严重威胁成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