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生命的世俗拯救——论鲁迅的中间物及其革命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c19890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旨在重新考察鲁迅的“中间物”意识,由此透视因中间物教育大众求真所引发的三种矛盾,进而思索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中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全文由七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 绪论为鲁迅研究综述及该文结构。主要梳理鲁迅研究中的三种研究范式,在总结它们各自所挖掘的鲁迅作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由于文化语境的原因所导致的种种不足,进而引出该文的研究思路,并简要介绍该文的大致结构安排。 第一章分析什么是“中间物”。在剖析前人对中间物的种种理解之后,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间物的四个特征。认为,鲁迅的中间物不是汪晖理解的“历史中间物”,而是“进化中间物”。这种进化,并非现代的线性进化论,是由于中间物消解了终极目标后而向“真的人”不断前行的永远循环式战斗。中间物将知识分子的求真生活推及大众,摧毁大众的所有伦理规范边界。这使得中间物的拯救事业碰上了一系列的难题。 第二章分析真与善的两难。由于教育大众求真,中间物遭遇到求真与大众道德伦理相冲突的困境。他将生命的基本前提描述为价值等级秩序的存在。直面人生,即是要敢于正视生命等级的“进化”,坦然承负净化生命的人生。这种求真对大众的生存伦理构成了必然的冲突,《狂人日记》即是表述这一冲突的小说。 第三章分析求真之善与求生之善的困境,考察鲁迅如何在二者间进行缝补和修辞。中间物要进化,要求真。但在近现代,中国的弱者处境却让鲁迅以“吃饭”为由,不得不暂停了“进化”的步伐。求生之善与求真之善的矛盾构成了中间物行医崴脚的原因。 第四章分析未来中间物。中间物否定“真的人”在尘世实现的可能,并一再声称拯救的世俗特征,但它内在的精神张力却来自于世俗与彼岸,或者说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紧张。中间物对堕落生命的拯救来自于儿童和无产者。这两者都没有任何规定性,同时也就具备无限可能性。儿童和无产者什么也不是,但正因此,他们才有权利成为一切。但中间物同样还需面对如何安慰为子女而牺牲的父母的难题。 第五章分析决战与绝望。对中间物教育大众求真而言,它们是一物两面。中间物的拯救意识使他产生一种大决战的渴望。但这种决战在希望中同样交织着绝望,并将现代人推向了思想崩溃的边缘。 结语简要总结该文主要讨论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三个相关问题,即中间物与现代人形象,中间物与“反抗”的文学以及现代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问题。中间物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源自他将自己的求真生活推及大众。这种生活了构成现代文学中的“反抗”传统。该文从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传统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这些讨论可为今天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有益的启发。
其他文献
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均易发于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Flu and common cold are bo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
现代汉语句型和句模的对应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现代汉语句型和句模的对应体系,对深化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关系的研究,丰富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
“互文性”理论是当下文学研究引入文化学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子,互文性批评则从文本研究入手,将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式结合起来,对文学现象的审视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全面和深刻。
开始于80年代初的新词语研究到目前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近年来,语言学界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对词群的研究,但大多还只是散见于对新词语其他方面研究的论文之中或者
张耒是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诗人,亦是当时很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他所主张倡导的“文以明理”观和“至诚”论以及契合于这一理论的诗文创作奠定了其在北宋文坛上重要的地位。本文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的研究宗旨、研究价值和拟研究的任务;二是理论依据,主要依据训诂学、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的词汇语义学研究成果;三
本文以《()雅音訓》中“通”類術語爲研究對象,使用同源詞判定方法,分析“()”類術語所連接單字的聲、義關係,進而分析其字際關係,並在分析判定的基礎上對黃侃先生“通”類術語的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有许多反切,这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材料。整理这份材料对于研究张守节语音系统,考证张氏音注性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守节在《论音例》中非常明确地说
模仿说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非常显赫的概念,历来是学界研究古希腊美学尤其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一个切入口。以往对柏拉图模仿说的研究多半是集中在美学领域,较少涉及到文化学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