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结合我国人口大省—河南省实际,在调查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研究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结构分为六章: 第一章:引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分析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分析介绍了劳动力转移与出口导向战略和区位效应:农村非农化与劳动力转移。 第三章: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和趋势。总结回顾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变化,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并对未来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基本判断。 第四章: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指出了新时期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农业领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的障碍等主要问题。 第五章:加快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建议。研究提出了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思路,并应采取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继续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探索城乡统筹就业新路子,扫除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第六章: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