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草多糖(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GPS)是甘草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保护心血管、调节免疫,同时还具有高效低毒、没有细胞毒性等优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糖类成分还可以降低小分子化合物毒性、用作其他活性成分的天然稳定剂、增溶剂和天然药物载体等。关于甘草多糖的生物活性的报道日益增多,却很少有报道金属离子对于甘草多糖在中药配伍过程中作用的影响。因此,本实验以甘草多糖铁为模型,以生物单体成分为对象,为中药成分配伍和煎煮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控制提供参考。为了研究甘草多糖铁中的Fe3+对于甘草多糖在中药配伍过程中作用的影响,本课题从常与甘草配伍应用药味的主要有效成分中选取的黄酮类和有机酸类两大类共14种中药单体成分和白芍中有效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甘草多糖铁,从体外生物药剂学的角度出发,以中药单体成分溶解性、稳定性变化为评价指标,研究甘草多糖铁中的Fe3+对甘草多糖配伍作用的影响,以期为中药成分配伍和煎煮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1.制备甘草多糖铁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对制备过程中反应液温度、Fe Cl3加入量、反应液p H的考察,筛选得到甘草多糖铁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液温度60℃,2 mol/L的Fe Cl3加入量3 m L,反应液p H=8,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甘草多糖铁的Fe3+含量。对甘草多糖铁的溶解性、稳定性等一般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对甘草多糖铁的结构进行表征,最后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最佳制备工艺得到的甘草多糖铁中Fe3+含量为14.44%,甘草多糖铁为棕红色粉末,无臭无味,可溶于水,且不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甘草多糖铁在912 cm-1处的吸收为β-Fe OOH的特征吸收峰,说明甘草多糖铁的铁核是以聚合的β-Fe OOH结构存在的。甘草多糖与Fe3+可能是由于甘草多糖中的OH-替代了Fe3+外层的水分子与Fe3+发生络合,两者的络合并没有在根本上使多糖的结构发生改变,仍然保留了甘草多糖原来的特征吸收峰。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结果表明甘草多糖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Fe3+的存在对甘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大,显著降低了甘草多糖的抗氧化活性。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甘草多糖和甘草多糖铁对黄酮类和有机酸类14种中药单体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及在80℃/p H 9缓冲溶液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平衡溶解度法探究两者对中药单体成分溶解性的影响,并采用直观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溶解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加入甘草多糖后,14种单体成分的溶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入甘草多糖铁后,单体成分的溶解度较甘草多糖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甘草多糖铁中的Fe3+对于甘草多糖的增溶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采用恒温加速法研究甘草多糖和甘草多糖铁对14种单体成分的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甘草多糖对14种单体成分均呈现促稳作用,甘草多糖铁则会加速单体成分的降解,说明甘草多糖铁中的Fe3+对于甘草多糖的促稳作用产生不利影响。3.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研究甘草多糖和甘草多糖铁对白芍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及高温和模拟胃肠道条件下的稳定性的影响。对4种常见有效成分溶解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甘草多糖铁后,有效成分的溶解性较甘草多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甘草多糖铁中的Fe3+对于甘草多糖的增溶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对7种常见有效成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草多糖能够增加高温条件下有效成分的稳定性,甘草多糖铁中的Fe3+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稳定;模拟胃肠道条件下,7种有效成分均较稳定,甘草多糖具有轻微促稳作用,甘草多糖铁对苯甲酰芍药苷、没食子酸乙酯和儿茶素的影响作用明显,能够加快它们的降解速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表明甘草多糖在中药配伍过程中对黄酮类和有机酸类及白芍中有效成分产生增溶、促稳作用,甘草多糖铁中的Fe3+会对甘草多糖的增溶、促稳作用产生不利影响。多糖在中药配伍使用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接触金属离子,煎煮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控制金属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