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堂,常指隐者所居住的简陋茅屋,为一种建筑形制。至唐代草堂不仅被诗人频繁使用在诗文中,还被作为绘画题材被文入画家所使用。卢鸿是最早使用“草堂”题材表达归隐之心的文入画家,这激起了唐代文人心中的层层涟漪,成为此后文人画家的共同追求。本文即以他所创作的《草堂图》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与王维《辋川图》共同创立的“草堂范式”在以文人画思潮为背景的元代的转换过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第一章主要对“草堂”的语义及卢鸿“草堂范式”的概念进行阐述,通过对卢鸿《草堂图》中十景的概括、左图右史的形式以及文入画家这个共同体对《草堂图》的追求总结出“草堂范式”的具体组成要素。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草堂范式”在元代被运用的原因进行探析。第三部分主要内容为“草堂范式”在元代的转化过程,此部分首先对《草堂图》与元代文人间的渊源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后具体通过元代文人画家的作品与《草堂图》的对比论述“草堂范式”的转化过程。第四章主要论述为何“草堂范式”在元代被进行转化。第五章主要论述由“草堂范式”转化而来的新的“范式”——“书斋范式”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草堂不仅是文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场所,而且也是文入画家在作品中用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隐逸精神的载体。本文旨在通过对卢鸿《草堂图》与《辋川图》共同形成的“草堂范式”在元代的转化研究,一方面是揭示在元代这个隐逸之风盛行的朝代文人画逐渐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肯定卢鸿《草堂图》及“草堂范式”在画史上的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