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祭祀诗研究——以《全唐诗》“郊庙歌辞”为中心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ca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祀,是古代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由于诗歌的普及发展以至达到鼎盛程度,所以唐代的祭祀活动从一开始就与诗歌密切携手,产生了以“郊庙歌辞”为中心的宫廷祭祀诗。  唐代宫廷祭祀诗继承并发展了唐前宫廷祭祀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学风格。唐代宫廷祭祀对周、汉礼乐制度进行革新,形成了完备的祭祀礼仪,因而从祭祀仪式的角度对唐代郊庙歌辞进行文化性解读,有着深入探讨研究的学术价值。  《全唐诗》是研究唐代宫廷祭祀诗的重要文献,其中共收录唐代郊庙歌辞384篇,这些郊庙歌辞从类型和特点上可分为天帝神灵祭祀、社稷山川祭祀和先圣宗庙祭祀三类,通过对其类型和特点的把握,可以更深入的揭示出唐代宫廷祭祀诗的政治社会功能、史料价值与文化意义。  唐朝统治集团以武力夺取天下,以儒家的礼制观念安定天下,其中祭祀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宫廷祭祀活动背后的深层意义,被作为应制文学的郊庙歌辞如实的记录下来。郊庙歌辞不但是对政权合法的宣示,还用于祈求祖先神灵的福佑和社稷民生的安定。  唐代宫廷祭祀诗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独特神秘的宗教意蕴。它既记录下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揭示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完善轨迹,又促使宗教观念得以承衍,成为唐代帝王信奉不疑的精神依托,同时还间接的展示了当时的宫廷文化。
其他文献
当代美术界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多元时代,艺术应当多元共存,标准也应该多元,多元也就意味着“审美标准”的模糊,没有标准,也就没有了坐标,我们学习绘画就会无所适从。难道艺术真的没有标准了吗?答案是有。那是什么呢?是由人类生命历程中积淀下来的生命体验,这些体验再由思想家提炼概括而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共识,这些文化共识是什么呢?在中国就是儒、释、道精神,而这些精神的精华都凝炼在物质形态的艺术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