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贮藏蛋白是大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豆营养品质和特性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喜食毛豆和大豆加工制品,该地区大豆食用消费量较大。在注重生活品质的现代社会,大豆蛋白营养品质也开始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提高大豆蛋白营养品质是大豆育种专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项实验以浙江杭州国家大豆分中心保存的部分夏秋大豆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针对大豆贮藏蛋白-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大豆脂肪氧化酶、大豆凝集素等方面,主要采用SDS-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显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参试大豆种质进行研究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对参试大豆种质蛋白质电泳分析发现7S球蛋白α′、α亚基含量较低或极低的浙江省内大豆种质材料4份:ZDD06245、ZDD06063、ZDD13928和ZDD06066,并且在30KD至17KD间发现未知小分子肽。浙江省343份大豆种质材料7S球蛋白相对含量变化范围在0.152-0.371之间;11S球蛋白相对含量变化在0.428-0.728:11S/7S比值变化范围介于1.270-4.008之间,平均值为2.291;其中,7S球蛋白相对含量低于20%,同时11S球蛋白相对含量高于60%的种质有5份,占总数的1.46%;省外262份大豆种质材料7S球蛋白相对含量、11S球蛋白相对变化含量和11S/7S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181-0.389、0.403-0.696、1.425-3.369,11S/7S比值平均值为2.025,最高值和平均值均较参试的浙江省大豆种质最高值、平均值低。参试的343份浙江省大豆种质材料中11S/7S比值高于3.0的有26份种质材料,11S/7S比值高于4.0的有1份,而省外262份大豆种质材料中11S/7S比值高于3.0的有14份。所有参试大豆种质材料7S球蛋白相对含量及11S/7S比值的种质材料间变异系数均大于0.10,说明大豆种间蛋白含量和组成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研究还发现,浙江省内浙北地区和外省黄淮北部(不含东北和西北春大豆)种质材料11S/7S比值均比同分类地区高,说明大豆种质蛋白11S/7S比值分布具有生态区域性。大豆蛋白和7S球蛋白、11S球蛋白亚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蛋白总含量与7S球蛋白相对含量、11S球蛋白相对含量以及11S/7S比值不相关,而大豆7S球蛋白相对含量与11S球蛋白相对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在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筛选中发现1份大豆脂肪氧化酶Loxl和Lox2缺失的野生大豆种质材料:ZYD04511;5份大豆脂肪氧化酶Lox2缺失种质材料:ZDD06271、ZDD06044、ZDD13834、ZDD06245和VP35;1份大豆脂肪氧化酶Lox2和Lox3缺失野生大豆种质材料:ZYD04452。3、本项实验利用150Gy 60Coγ射线,辐照‘3618’种质材料,获得1份大豆凝集素亚基变异株;与正常‘3618’种质材料相比,突变株大豆凝集素突变性状可稳定遗传;通过对此突变单株M6代自开花后16天起至开花后46天大豆凝集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性状进行研究,初步确定大豆凝集素在开花后34天左右开始合成,至成熟期含量逐渐增加;并发现在大豆凝集素突变株自合成初期就表现出突变性状,可能是在分子水平表达阶段就开始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