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nso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负荷需求与能源储存呈现逆向分布的特点,使得大容量、远距离输送电能成为必然趋势。串联电容补偿输电技术是风电外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提高电能输送容量的同时,会引起双馈风电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严重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双馈风电机组能够实现有功和无功的解耦控制,实现变速恒频的高效发电,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风电机组之一。因此,本文针对甘肃河西地区双馈风电系统中发生的次同步振荡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首先,建立适用于次同步振荡研究的双馈风电系统数学模型,包括风力机模型、双馈感应发电机模型、双PWM变流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电能的需求普遍增加。为了满足我国部分地区的电能需求,有必要进行跨区域输电。当远距离、大范围输电时,采用交流输电损耗较大,因此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成了更好的选择。以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为基础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HVDC,MMC-HVDC)拥有很多优势,因其运行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孤岛互联、海底电缆供电等领
学位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递增,导致空气温度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自然中的生命系统。我国主动承担全球绿色低碳发展重任,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冷热电联产系统具有能源供应形式多样化、能源转换过程高效、使用过程清洁等优点,在推广利用中有巨大的环境友好潜力,受到全世界新能源系统研发及利用者广泛的重视。生物质集成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由诸多类型的设备构成,设备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
学位
随着大型风力机在高原地区的规模化应用,特殊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风力机面临复杂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因此,结合我国当前风电开发建设布局的资源特点和水平轴风力机的大型化发展趋势,考虑风力机研究中面临的众多问题,本课题利用先进的测风设备,以青藏高原地区某风电场的一台3.3 MW(风轮直径D=146m)水平轴风力机及其周围大气环境条件作为测量及研究对象,结合风力机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数据,采用现场
学位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在特定可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催化反应将存在于生物质或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生物电化学装置。微生物燃料电池因具有高效、清洁、环保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各国科研人员广泛的关注,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产电功率密度过低和电压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其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强耦合、时变的系统,在实际工业
学位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分布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之配电网中的负荷资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储能系统也逐渐获得了青睐,这些资源的加入使单一的传统配电网逐渐向双向复杂的主动配电网转变,促进了能源消纳,加速了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此同时,清洁能源自身的随机性也给配电系统造成电压波动、网损等方面的影响,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难题。为了尽可能降低这些影响,实现效益最大化,综合考虑分布
学位
La-Y-Ni系超点阵结构储氢合金具备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可控制备的特性,成为新型高性能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提高储氢合金动力学性能和循环寿命对镍氢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水热合成法在合金表面合成出电催化活性高、导电性好且结合力牢固的过渡金属硫化物活性层,有望提高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本文以La-Y-Ni系A5B19型La_(0.2 5)Nd_(0.2)Y_(0.5
学位
早期电网规模较小,电网遭到扰动后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低。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为解决电力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建设大容量、长距离的输电网成为了当前电力系统主要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各大电网联网运行,系统所面临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除了外部影响因素外,系统内部潮流也会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产生影响。而风险评估作为一种分析输电线路运行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够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进
学位
近年来,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储能设备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化学能源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容器(Lithium-Ion Capacitor,LIC)结合了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优点,成为目前最为先进的储能器件之一。虽然LIC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电池型阳极和电容器型阴极之间的动态不平衡问题,从而限制了LIC的整体性能。因此,选择具有快速存储动力学的合适阳极材料是提高LIC整体
学位
铜及铜合金线材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领域,起到承重输电的作用,强度和导电率是铜线材的关键性能。然而,强度和导电率之间的制约关系限制了高性能铜线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索研究强度与导电率制约关系背后的机制,打破强度-导电率制约关系对高强高导铜材料的制备来说尤为重要。在铜线输电服役过程中,铜线内的缺陷会与电子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热效应。可以认为无氧铜线实际服役工况为带热服役,无氧铜线在带热服役状态下强度和
学位
磷酸铁锂(LFP)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等领域备受欢迎。因其容量高、工作电压稳定、结构稳定性好、循环性能好、价格亲民、环保等优良特性,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材料之一。然而,LFP在倍率性即电池的充放电速率方面一直备受关注,改善LFP的导电性和锂离子扩散速率一直是热点课题。由于LFP的改性会受到实验条件和多方因素的限制,而利用模拟来进行验证实验和预测性能是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基于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