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陆地棉生物钟基因调控开花时间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han2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因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升高、粮棉争地等问题,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植棉面积快速减少。早熟棉是一种重要的棉花品种类型,其生育期较短,且吐絮期集中。培育更多早熟棉品种成为解决当前植棉困局的重要方法。棉花生育期和吐絮期主要取决于其开花时间,但是关于棉花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只有很少的开花基因被鉴定到。光周期是最可靠的外界信号,植物通过感知光周期来判断外界环境是否适宜开花,生物钟在光周期开花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生物钟基因在调控棉花开花时间中的作用仍然未知。LUX、ELF3和CCA1是植物生物钟的重要组成基因,它们参与调控多个其它生物钟基因和输出通路中的基因,并且在多个植物物种中具有调控开花时间的功能。因此,本研究在27个植物物种中鉴定了LUX、ELF3和CCA1的直系同源基因,分析了它们的理化性质和保守性;通过分析GhLUX1、GhELF3和GhCCA1在早晚熟陆地棉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并对它们进行过表达和沉默,确定了它们在调控开花时间中的功能;最后初步探索了三个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开花基因的调控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在27个植物物种中分别鉴定到42个LUXs、58个ELF3s和40个CCA1s。所有LUXs、ELF3s和CCA1s均为亲水性蛋白;并且所有LUXs的等电点大于7.5,而绝大多数ELF3的等电点小于7.5,说明LUXs和ELF3s在植物细胞中带有相反电荷,这为它们在植物细胞中的可能互作提供了必要的理化条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属于相同科目的物种中的LUXs和CCA1s被分到了同一分支,而双子叶植物中的ELF3s被分成了两个分支。LUXs、ELF3s和CCA1s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十分保守。LUXs和CCA1s蛋白含有较长的保守基序,并且都含有一个Myb DNA-binding结构域,但是ELF3s蛋白含有较短的保守基序,并且不含有任何已知的结构域。此外,LUXs和CCA1s启动子上保守基序的分布比ELF3s启动子上保守基序的分布更加保守。在陆地棉、拟南芥和水稻中,LUXs和CCA1s的昼夜表达节律比ELF3s的昼夜表达节律也更加保守。这些结果表明,在植物进化过程中,LUXs和CCA1s发挥的功能可能是保守的,而ELF3s发挥的功能可能是多样的。2.在长日照(Long Day,LD)、短日照(Short Day,SD)、恒亮(Constant Light,LL)、恒暗(Constant Dark,DD)的光周期条件下,早熟陆地棉品种Z50和晚熟陆地棉品种GX11中,Gh FT及其上游调控基因GhCOL1和GhTEM1都表现出昼夜表达节律,说明棉花开花基因的表达受到生物钟的控制。在LL和LD下,Z50中GhLUX1、GhELF3和GhCCA1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除了LD下的GhCCA1);而在SD和DD下,GX11中GhLUX1、GhELF3和GhCCA1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在长日照条件下,晚熟陆地棉品种可能具有更强劲的生物钟振荡,而在短日照条件下,早熟陆地棉品种可能具有更强劲的生物钟振荡。对黑暗中的Z50在不同时间开始连续光照处理,发现光照可以重置GhLUX1、GhELF3和GhCCA1的表达节律,但是在不同时间开始光照,重置后的生物钟振荡节律并不相同,这可能导致了不同的Gh FT,GhCOL1和GhTEM1表达模式。3.过表达GhLUX1、GhELF3和GhCCA1的拟南芥开花时间变晚,并且莲座叶增多,抽薹时间变晚。过表达GhLUX1、GhELF3和GhCCA1改变了拟南芥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包括At LUX、At ELF3、At ELF4、At CCA1、At LHY和At PRR7。在三个基因的过表达株系中,At FT的表达大大降低,导致了它们开花推迟;At FT上游调控基因——At CO、At TEM1、At GI和At FKF1的表达变化可能是At FT表达量降低的原因。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的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沉默GhLUX1、GhELF3的棉花开花提前,VIGS沉默GhCCA1的棉花开花推迟。三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被沉默后,另外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也出现了上调或下调,说明了生物钟基因间的相互调控关系。此外,VIGS沉默GhLUX1、GhELF3和GhCCA1后,Gh FT,GhCOL1和GhTEM1的表达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可能导致了棉花开花时间的改变。4.亚细胞定位分析的结果表明,GhLUX1、GhELF3和GhCCA1都定位在细胞核中,说明它们都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转录激活试验结果表明,GhLUX1在酵母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而GhELF3和GhCCA1没有转录激活活性。将GhLUX1分成GhLUX1-N(1-154 Amino Acids,AAs)和GhLUX1-C(155-337 AAs)两部分,发现GhLUX1-N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酵母双杂试验结果显示,GhLUX1-C与GhELF3、GhELF3-N(1-460 AAs)、GhELF3-C(467-705 AAs)都能够发生互作,说明GhLUX1可能是被夹在了GhELF3-N和GhELF3-C的中间;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结果显示,GhLUX1与GhELF3的互作发生在细胞核中,说明GhLUX1可能招募GhELF3到下游基因的启动子上,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酵母单杂试验和双荧光素酶试验的结果表明,GhCCA1能够结合GhLUX1和GhTEM1的启动子上的夜间元件(AAATATCT)并抑制转录。
其他文献
微生物作为天然产物的大宝库,源源不断的为我们提供结构新颖多样,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物,是开发药物或药物先导分子的重要资源。本文以挖掘微生物中活性天然产物为目的,选取三株共生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提取,综合运用正反相色谱层析、中高压液相色谱、葡聚糖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对它们的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一维/二维NMR、MS、IR和UV等波谱手段鉴定了76个单体化合物,其
学位
学位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粮食安全问题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证粮食安全,在精准农业领域基于无人机的大田作物覆盖度、株高及地上生物量等长势参数的精准、高效估计成为作物长势监测的首要条件。本研究以不同灌溉处理下的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面及无人机多源遥感平台在不同尺度下采集玉米冠层反射光谱数据,结合田间实际测量值进行大田玉米覆盖度、株高及地上
学位
学位
黄瓜的果实长度是决定黄瓜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黄瓜产量和商品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我国是世界上黄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且品种专用化对黄瓜果长的要求逐年提高,如华北鲜食类型黄瓜果长为30~40 cm,华南型黄瓜果长约为20 cm,水果黄瓜果长约为12~15 cm。因此,挖掘和克隆控制黄瓜果长的基因,揭示黄瓜果长的调控机理,对黄瓜品种的果长多样化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目前虽通过自然
学位
梨(Pyrus L.)属于蔷薇科植物,是国内外栽培的大宗果树之一。梨果皮色泽有绿色、黄绿色、黄色、褐色和红色,其中红皮梨因其果皮颜色鲜艳、富含花青苷类物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植物中花青苷的积累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在梨等大多数果树中花青苷生物合成的昼夜节律性调控还不清楚。本研究以‘红早酥’梨(Pyrus cv.‘Hongzaosu’)果皮为主要试验材料,其他梨品种‘红丝绸’(Pyrus communi
葡萄是世界性果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生产上广泛栽培的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易感多种病害,尤其是白粉病。目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防治葡萄病害,虽然效果好,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相比而言,利用野生种葡萄的抗病基因改良欧洲葡萄的抗病性会更加安全与高效。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葡萄抗病资源。然而,关于中国野生葡萄白粉病抗性的细胞学特征与遗传规律等问题,尚未有明确结论。此外,最新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