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价龙血竭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临床疗效,并着重探讨龙血竭对SLE红斑型皮肤损害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2分析龙血竭疗效与各个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活血化瘀法在治疗SLE中的临床适用指征。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福州总院风湿科就诊的67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龙血竭+强的松+硫唑嘌呤)37例和对照组(强的松+硫唑嘌呤)30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及风湿热痹证四个证型。所有患者干预治疗30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临床症状、病情积分(SLEDAI评分)、红斑评分,检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IgG (immunoglobulin G, IgG)、补体C3 (alexin C3)、补体C4 (alexin C4)、ds-DNA;肝肾功能等。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疾病疗效分别为97.30%和93.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经治疗后,两组SLEDA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内SLEDA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为91.89%和80.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在四个中医证型之间的疗效比较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经治疗后,两组红斑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内红斑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红斑疗效分别为83.78%和63.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SLE红斑面积、色泽、浸润、光过敏方面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红斑鳞屑方面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ESR、PLT、FIB、WBC、HGB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内ESR、PLT、FI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BC与HG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经治疗后,两组IgG、补体C3、C4、ds-DNA分布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内IgG、补体C3、C4、ds-DNA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龙血竭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SLE临床疗效,且在红斑皮损的改善方面疗效显著。2龙血竭用于SLE常见的四个中医证型(热毒血瘀证、阴虚内热证、瘀血痹阻证、风湿热痹证)均有助于提高疗效,活血化瘀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