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以杭州为例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的里程数也急剧增长,由此,因初期降雨冲刷道路路面而引发的城市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合理规划与建设城市道路,优化城市水环境刻不容缓。  本文选取了杭州市区12条不同等级、不同断面的道路,比较与分析了在同一场降雨中的它们各自径流水质的差异性。首先,选取水质指标CODCr、Pb、SS、TN与pH,对比了4个不同等级的道路,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道路降雨径流水质差异性。而后,利用SPSS把水质指标和道路横断面指标相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道路横断面组成与径流水质之间相关性。最后,利用相关性较强的道路横断面指标与水质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以表征道路降雨径流污染与道路断面之间的变化规律,对水质模型进行相关的讨论与分析。通过以上工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以污染物Pb和COD为代表,各等级道路降雨径流污染程度差异明显:主干路>快速路>次干路>支路,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机动车道的径流水质上。  (2)径流污染物中Pb几乎全部来自机动车道,COD大部分来自机动车道,TN大部分来自绿化带,而SS则较为均匀地来源于断面的各个组成部分。  (3)总体来说,道路车道数越多,即交通通行量越大,道路降雨径流中由机动车的使用而引发的污染越严重。但污染物浓度随交通通行量的增长并非线性增长,交通通行效率同时影响着污染物浓度的增长速率。  (4)以污染物Pb的浓度随车道数的增长速率来看,车道数为5.84条时,即道路双向车道数6时,机动车引发的污染增长速率最低,由此推断出双向6车道道路交通通行效率最高。  (5)道路的总体宽度越大,道路降雨径流的总体污染程度的增长速率也越大。
其他文献
由于粘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性等优点,在国际上已深受重视并取得了较多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共完成了 9 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
近年来随着基于建筑物位移和基于建筑物功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的发展,能力谱法引起了各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限于刚性地基条件下的结构问题,用
目前,对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建筑结构抗震学科领域内的一个热点。不同的控制方式,工作原理不同,控制效果亦不相同。除了以受控体系的位移、加速度、剪力等单一指标来评价
地下连续墙基础在国外应用广泛,在我国开始引起重视,但应用实例不多,理论研究不深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概述了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概念,整理了国内外地下连续墙用作桥梁基础和锚碇基
随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势必导致国家电网逐步加大输电线路的建设规模,从而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输电线路经过煤矿采动区。矿区输电线路还时常
网壳结构,兼有杆系结构和薄壳结构的固有特性,受力合理,覆盖跨度大,是一种国内外颇受关注,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空间结构。 随着网壳结构的广泛应用,网壳结构的优化设计也倍受关注。
混凝土的断裂过程区存在软化特性,根据虚拟裂纹模型,断裂过程区的本构关系用应力—裂缝张开宽度(σ-w)曲线,即拉伸软化曲线描述。混凝土拉伸软化曲线是评价混凝土断裂性能的
把握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徐变特性,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力解析及其开裂预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既有混凝土早龄期拉伸基本徐变实验装置的改进,系统地
实际建筑物地基土体往往处于复杂初始应力状态,这一应力状态一般可由初始中主应力系数b0、初始偏应力比η0、初始主应力角α0及初始平均有效固结应力p′m0这四个指标来描述。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将是人类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地下工程中岩体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已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