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在乡村医生处就诊的发热病人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同疟疾发病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用筛选后的发热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构建疟疾发热症候群,评价不同症候群筛选疟疾治疗对象的价值,并尝试寻找合适的发热症候群指导治疗实践,以达到早期全面准确的治疗疟疾病人,减少传播的目的。材料与方法设计《发热病人情况登记表》,村医生经过培训后使用该表对前去就诊的体温≥37.5℃的发热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发热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相关情况,并对其采血涂制标准血片,血片回收到乡卫生院镜检,镜检结果通过唯一的编号与《发热病人情况登记表》相对应,表格回收后录入计算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发热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个特征在疟疾病人以及非疟疾发热病人中的分布情况。使用统计筛选得到的发热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构建疟疾发热症候群,方法为手工组合法和计算机逐步判别分析法,通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等指标对各发热症候群进行比较评价,选择相对最为合适的症候群作为筛选疟疾治疗对象的标准。结果取得有效发热病人样本1508例,其中疟疾病人241例。发热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中,有一些特征在疟疾病人同非疟疾发热病人之间体存在差别,如蚊帐使用、露宿习惯、近期家属四邻有无疟疾患者等,这些均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参考在筛选疟疾服药对象时给以关注。调查中所涉及的发热病人临床表现均在结果中出现,在疟疾病人与非疟疾发热病人之间有差别的为13种症状(体征),分别是体温39℃及以上、周期性发作、寒战、大汗、手脸苍白、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厌食或呕吐、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腹泻、夜间盗汗。使用这13种症状(体征)通过手工组合以及SPSS逐步判别分析构建发热症候群,通过作图对各个症候群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进行分析,并结合似然比、约登指数、kappa值等综合指标,最终选择了组合z:发热39度及以上,周期性发作,无腹泻,其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0.743,0.844)。组合α(发热39℃及以上,周期性发作,无鼻塞流涕)由于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认为亦有应用价值。结论1.发热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是筛选疟疾治疗对象的重要参考,如蚊帐使用、露宿习惯、近期家属四邻中有疟疾病人等,疟疾病人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对疟疾防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研究开展地区,疟疾病人的临床表现多样,同传统意义上的“疟疾典型发作”的表现有所不同,个别症状(体征)的“典型”与总体表现的“不典型”并存。3.可以通过手工组合以及计算机逐步判别分析的方式来建立发热症候群,最终保留的发热症候群z其灵敏度为0.743,阳性预测值为0.844,表现较为均衡,同现行的以“四热”为标准的治疗对象选择依据相比较,治疗效率有显著提高,若在疟疾控制工作中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另外发热症候群α由于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故可在发病率较低地区作为辅助手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