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言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布朗和列文森于1978年提出的面子理论把“面子”定义为每个成年的社会成员期望被他人认可的公共的自我形象。该理论无疑是众多关于礼貌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在交流中,如果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对听话人的面子造成了威胁,FTA (face-threatening act)即面子威胁行为就会产生。实际上,人们交流中的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会产生面子威胁。面子威胁行为分为缓和的FTA及非缓和的FTA。当FTA无法避免时,多数情况下说话者为了向对方表示礼貌,会采取缓和的FTA,即对自己的言语进行适度调控,以减轻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然而,有时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说话人不得不采取被视为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即非缓和的FTA。缓和的FTA一直是语言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从而导致了对非缓和的FTA这一语言现象的忽视。本文的研究目标之一即对FTA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其中包括对非缓和的FTA的分析。本文以维索尔论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央视访谈节目《对话》中主持人和嘉宾所采取的面子威胁行为的言语进行了分析。该理论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认知因素整合为一体,因而能够很好地解释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及语言策略的选择),从而为语言使用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维索尔论的语言顺应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同时选择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不同的选择在意识程度上存在差异。语言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及顺应性。以顺应性为基点,语言顺应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其中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包括交际语境的顺应及言语语境的顺应。本文主要是以语境关联成分中的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及物质世界)为研究角度,以此来分析《对话》中,主持人和嘉宾采取不同的面子威胁行为策略的机制和动机。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对话》中人物访谈的书面语料进行了分析。这些语料来自于《对话》节目的印刷版Highlights of Dialogue,其可信度具有极大保证。本文研究旨在对面子威胁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探究访谈节目中的参与者采取不同面子威胁行为的机制和动机;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对主持人和嘉宾在访谈过程中,就提出及回答问题的技巧上给予一定启示。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缓和型还是非缓和型FTA,都是有效的语用策略。在采访中,为了营造和谐的气氛,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主持人和嘉宾经常采用的是缓和型策略。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也会采用非缓和的FTA。其次,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所选择的FTA语用策略是有意识地对各种交际语境因素进行动态顺应的结果。这些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及物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