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a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落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二战后,由于各国城市建设与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国际上许多学者把重心转向城市的研究,对乡村地理的研究不断弱化。同样在国内,由于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规划界与地理界也把目光转向城市,乡村聚落研究严重滞后。乡村聚落是大量乡村人口生产生活的地点,其形成与发展演变要受自然条件和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大,人口众多,聚落数量庞大。但我国乡村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和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研究区域通渭县马营镇处于陇西黄土高原,境内黄土广布,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密布,地形破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马营镇也是我国西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十分悠久。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逐步演进、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以及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马营空间形态经历了从人类定居到秦汉唐宋以来的单一聚落形态、典型封建社会形态下明清时期的具有防御性质的“三城四堡”的礼制格局、改革开放前特殊社会形态下更新置换的格局、改革开放后沿交通线呈东西带状组团式布局形态发展演变的现象。本文以陇中地区集镇空间形态演变为研究内容,从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角度,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方法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GIS技术手段,对马营集镇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从不同时空层面构建了聚落发展及其结构变迁的解释框架。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乡村聚落起源及发展方面,论文总结梳理了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一般历史轨迹。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对建国后马营镇空间结构的演变也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马营集镇空间形态演变趋向和下一步的研究的构想,认为集镇空间结构要融入区域空间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关键是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一体化,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所规定,二者应该通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及自然的联系,形成互相支持、互为依托的职能一体化地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在研究集镇空间形态的变迁时应该进行模式多样化分析并由此确立我国广大农村集镇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性特点,对马营集镇空间结构变迁的研究也可能不完全适合研究区的所有范围,也不可能适合我国别的区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不同区域层次模式的分析与总结。
其他文献
以2008年晋西黄土区典型核桃花生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钻取样烘干称重法,取土深度为0—100cm,对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40cm土层内变化较为激烈;在水平方向上,距果树带越近,土壤水分含量越少,但随着带距的增加水分增加直至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
通过改变水泥掺量及控制搅拌程度设计多个试验桩,并分别测试其承载力及水泥土强度值,对所测试数据的分析可得到,在水泥掺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搅拌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对搅拌桩工
唐代婚恋传奇是唐代文士根据他们的情爱体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唐代文士作为文本创造者和文本中心操纵着话语权利,他们在构筑两性关系模式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男权主义价值标
民意是某些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对其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行为所持的意见、态度或愿望的集体表达。而在处于被统治阶层的社会公众对涉及自身各方面问题
本文旨在介绍安徽淮北地区多细胞交织丝藻的属、种特征,及其在地层对比与丝状藻演化方面的意义。
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的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岩性、地球化学特征、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年等综合研究,认为网纹红土形成于山地、丘陵古地理景观和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中.年龄介于
《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学术杂志。本刊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
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筑结构目前的现状做出了分析,介绍了钢筋砼叠合框架结构体系,提出了钢筋砼叠合框架结构应用的节约环保优势,同时也指了钢筋砼叠合框架结构推广的
苗族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贵州省的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苗族人民既能歌善舞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飞歌"作为该民族的一种文化载体形式,萌生于山间,
玉米茎腐病常年处于高发状态,跃升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主要对玉米茎腐病的病原、危害症状、发病机理、发病条件与病害鉴定、等级及茎腐病综合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