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群行为框架及其情感动员研究——以“仇富”事件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对等级制权力的解构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发生在网络平台的集群行为屡见不鲜,网络集群行为在学术界研究中成为了新焦点之一。“仇富”事件作为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群体事件之一在当下中国受到普遍关注,其发生机制不仅有着当代社会宏观层面的因素,也受到参与者情感这个微观层面的因素影响,而情感要素在集体行动的研究视野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研究由网络引起的,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仇富”事件集群行为的框架结构及其情感动员,可以了解“仇富”事件框架建构过程,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情感的结构要素,理论上可进一步证实和拓展情感要素在集群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框架理论和集体行动理论中的情感论为理论基础。首先根据集群行为框架概念分析收集得来的“仇富”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行动者言论、草根文章、视频、谣言等资料,归纳总结出“仇富”事件的主导性框架,探讨框架建构过程中的框架竞争和传播特征;然后根据集体行动理论将情感指标细化为不满和集体认同感,通过深度访谈资料的文本分析划分受访者的不满和集体认同感程度,拿来与其参与“仇富”事件网络集群行为的程度做比较,分析情感对网民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同时,深度访谈过程中还了解了受访者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其他情况,如获取信息途径、是否传播信息、最终促使自己参与的人、对网络集群行为的评价结果等;最后将“仇富”事件主导性框架和情感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仇富”框架缘何有巨大的动员效力,并探讨“仇富”框架情感动员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情感结构。本文还对“仇富”事件样本进行了横向比较,旨在总结“仇富”事件的情感特征并提出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情感疏导方式。  “仇富”事件的网络集群行为中,主导性框架为“仇富”框架,属于责任归因于个人的“片段式框架”,它要求具体的个人受到惩罚,始终伴随着不满和愤怒,它是情感性的。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得出结论:情感越强烈,网民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参与程度越高。由此,“仇富”事件的主导框架“仇富框架”因为情感而具有巨大的动员效力。总之,“仇富框架”之所以有强大的动员效果,是因为打出了仇官、仇富的旗帜,以不满和集体认同感为情感动员风格,激发网民的感情,调动他们的力量,从而刺激网络互动,造成网络集群行为。
其他文献
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文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乡村和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作为一种具有乡村性、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民报》顺利复刊。同年5月,赵超构回到上海主持《新民报》的工作。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开始了对战后中国经济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面对内忧外患,清廷的统治风雨飘摇。清廷在政治领域上力量的衰微,迫使其不得不在文化领域上展现权威。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多加禁毁。清廷的权力就像毛细管里的水一般,作用于戏曲文化的各个部分。清前中期,清廷一方面利用并享受戏曲,另一方面却厉禁民间演戏。至19世纪前中期,清廷通过扶持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来树立自己雅正的形象和地位:也曾试图通过规范城市空间、戏曲剧
学位
网络众包是群体智慧在网络传播行为上新的表现方式,众包模式使受众成为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者,在群体智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众包型网站的发展,出现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