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回顾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0年子宫内膜癌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各因素间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997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600例,详细查阅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完善其随访资料。建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Excel数据库,进行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各组生存率曲线分布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其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600例子宫内膜癌者资料生存时间2~136.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57.39±33.5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05个月,因子宫内膜癌死亡者109例(18.2%)。2手术治疗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8%、89.9%、82.1%。3平均年龄为54.93±8.36岁(26~78岁),中位数年龄55岁;<55岁者占47.7%,≥55岁者占52.3%。4不同年龄段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岁组组织学分级低、深肌层浸润发生率低;≥55岁组组织学分级高、深肌层浸润发生率高。病理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在两年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在绝经前后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组组织学分级低、深肌层浸润发生率低;绝经后组组织学分级高、深肌层浸润发生率高。病理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肿瘤大小、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宫颈受累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7卵巢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比较,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高级别、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肿瘤满腔、淋巴结转移者,卵巢转移发生率高。年龄、病理类型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8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比较,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高级别、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年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9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广泛子宫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5.8%、93.4%、92.4%,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5年生存率为92.3%,未行淋巴结清扫术者5年生存率为89.4%,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年轻、绝经前者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分化好、深肌层浸润发生率低。2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肿瘤大小、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3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宫颈受累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组织分化差、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是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5组织分化差、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卵巢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6手术范围不是影响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显著提高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7子宫内膜癌预后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严格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