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益生菌天然分离株H24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抑制作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作为新发传染病病原菌可以导致出血性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和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抗生素一般不能用于临床治疗大肠杆菌O157∶H7的感染性疾病。原因在于:传统的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抗生素是基于以与细菌细胞的生长分裂有密切关系的系统为靶位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因为该类化合物的筛选原则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细胞的生长,因此会造成细菌细胞的SOS系统激活,进而导致O157∶H7基因组中溶原型噬菌体933v和933w分别编码的志贺毒素Stx1和Stx2的短期大量表达,从而加速宿主的死亡。所以,筛选不诱导志贺毒素表达的药物和/或益生菌,以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O157∶H7等病原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在理论和临床疾病预防控制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研究利用芽孢菌类益生菌控制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可行性。 细菌细胞间通讯系统,即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在协调病原菌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各项生理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系统通过自身产生一类称为自诱导物质(autoinducer,AI)的化学信号分子协调细菌整个群体的生理活动,许多病原菌的毒素释放就受QS系统的调控。因此,以大肠杆菌O157∶H7等病原菌的QS系统为靶位点所筛选得到的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s),有可能不直接杀死细菌,而仅仅只是阻断或干扰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交流、进而阻止它们释放毒素,成为目前国际上药物筛选的最新空间。 肠道益生菌是治疗O157∶H7等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另一途径,比起抗生素有其优势的方面,其中就包括不会造成抗药性的产生。而且本文所研究的H24菌株是对鸡、猪、牛等动物腹泻具有普遍的预防、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益生菌,该菌株经本文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本研究以群体感应理论为指导,提取H24的天然发酵产物,分别以体外(in vitro)、体内(in vivo)方式研究该天然菌株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Sakai株的抑制作用。 体外实验部分包括H24的天然发酵产物对Sakai菌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以及对Sakai菌株志贺毒素表达抑制作用的研究。其中O157生物膜的形成与志贺毒素的表达都间接受控于该病原菌的QS系统,并且这两项指标也是该菌致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病毒感染HEK293细胞系构建稳定高表达人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人胚肾上皮细胞系,并比较其对脂多糖增殖诱导作用及地塞米松抑制增殖作用敏感性的变化,以考察hGRβ在细胞
虫草属[Cordyceps(Fr.)Link]真菌是一大类形态特殊的昆虫病原真菌,仅清水大典就已记载316种。亦有报道,虫草属真菌迄今有记载达350余种。绝大多数为虫生真菌,在我国分布有70多种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为中国特有树种。本论文利用生理生态学方法及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喜树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蛋白质动态及其对干旱逆境的分子生态适应机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