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耦合体系的构建及条件优化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u89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链麦芽低聚糖通常是指由3~10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低聚糖,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上直链麦芽低聚糖主要采用酶法制备,但其生产和提纯技术长期被国外所垄断,同时酶法工艺中还存有不足,如生产效率低,反应时间长,生产后需灭酶等造成大量能源损耗,在传统工艺中应用酶膜反应器(EMR)则可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高效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的基础生产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酶膜反应器构建耦合体系,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在反应过程中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本实验室前期已成功构建表达了来源于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TB04的直链麦芽低聚糖生成酶(Bst-MFA),即MFA酶(Maltooligosaccharide-forming amylase),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两种突变体(W139Y,直链麦芽五糖生成酶、G109D,直链麦芽六糖生成酶)。本课题以上述两种突变体为生产用酶,在以玉米淀粉为底物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的传统工艺基础上构建耦合体系,并对生产工艺进行系统优化,从而得到高效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的新型生产体系,再用此体系进行直链麦芽六糖的制备,同时研究了该过程中陶瓷膜的污染机理及清洗方案。首先,在玉米淀粉浓度为20%(w/v)的条件下,对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传统工艺进行了系统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玉米淀粉60°C调浆5 min,后加入MFA酶(W139Y),加酶量为30 U/g干基淀粉,95°C液化15 min,该MFA酶可起到液化作用,后续糖化过程不再加酶,糖化反应温度60°C;普鲁兰酶在反应开始后第20 h添加,加酶量为2 U/g干基淀粉,反应4 h至反应结束。在该条件下直链麦芽低聚糖(G1~G7)产率为94.29%,目标产物直链麦芽五糖(G5)产率达到41.17%,G1~G7产物中G5占比稳定在43%~45%。其次,在酶法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循环式酶膜反应器构建耦合体系,膜组件选用截留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cut-off,MWCO)50 KDa的多通道管式陶瓷膜(平均孔径20 nm),该膜对MFA酶蛋白的截留率为97.01%;通过对生产条件进行系统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化时间15 min,连续反应5 h,反应温度65°C,MFA酶(W139Y)加酶量为35 U/g干基淀粉,过膜压力0.3 MPa,物料循环流速900L/h,普鲁兰酶在反应开始3 h后添加,添加量为6 U/g干基淀粉。在该条件下连续反应5 h,G1~G7产率达到95.81%,主产物G5产率达到42.64%,渗透端产物回收率达到95%以上,相较于传统反应5 h,G1~G7产率和G5产率分别提高了89.99%和153.36%,已达到并超过传统24 h反应进程,并且省去后续对产物灭酶的步骤,生产过程中产物经过陶瓷膜的纯化已达到初步分离提纯的效果,可降低后续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得到高效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的生产工艺,将耦合体系中生产用酶更换为直链麦芽六糖生成酶(G109D),并对制备直链麦芽六糖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最佳生产工艺中,由于产物分子量和生产体系与制备直链麦芽五糖的较为相近,两体系相同的是:反应时间、膜组件截留分子量和反应温度分别为5 h、50 KDa和65°C,不同之处在于:糖化酶(G109D)加酶量为30 U/g干基淀粉、过膜压力为0.2 MPa、物料循环流速700L/h,均略低于前者;而普鲁兰酶在反应开始2 h后添加,添加时间相较于W139Y提前1 h,同时添加量更低为4 U/g干基淀粉。在该条件下,G1~G7产率达到96.53%,主产物直链麦芽六糖(G6)产率达到46.95%,G6在所有产物中占比接近50%,渗透端产物回收率达到95%以上。通过优化生产条件,同样达到了短时间内高效生产直链麦芽六糖的效果,大幅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针对在应用陶瓷膜反应器制备直链麦芽低聚糖过程中,膜组件出现的污染现象,通过STATISTICA 12进行污染模型拟合,并对不同污染阻力进行计算,确定其污染机制由完全堵塞模型所主导,其他三种污染模式并存。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纯水、柠檬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α-淀粉酶五种清洗剂在低压高流速条件下对膜进行清洗再生,结果表明,不同清洗方法对应的膜通量恢复率分别为71.53%、86.92%、95.70%、99.61%和92.31%。碱清洗、氧化剂清洗和酶清洗均能将膜通量恢复至90%以上,其中氧化清洗剂可将膜通量恢复至接近100%,说明该方法对于淀粉及多糖造成的膜污染有着良好的再生效果。
其他文献
传统工业上的乳清蛋白是以酸沉或酶沉制备奶酪排出的副产物乳清为原料,进一步分离而得到的功能性乳蛋白配料。乳清蛋白具有良好的营养和功能特性,然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酸或酶的使用以及多次热处理,如巴氏杀菌、常压喷雾干燥等,造成了乳清蛋白中活性成分的损失。应用膜技术分离山羊乳中的乳清蛋白并结合超滤浓缩和低压喷雾干燥等非/低热技术可制备活性乳清蛋白粉,与传统乳清蛋白相比,前者未经酸凝或酶凝以及高热处理,能保留
为了避免食品机械、装备中润滑材料泄漏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食品级润滑材料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食品级润滑脂作为食品级润滑材料的组成之一,广泛应用于轴承和链条等食品加工装备的关键传动部位。因此,优化食品级润滑脂的制备工艺流程,开展食品级润滑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新型添加剂对食品级润滑脂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将为食品级润滑脂的开发及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首先,基于食品级白油和复合铝皂稠化剂,
在我国酿酒史中,黄酒是最悠久的酒种之一,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各个制造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针对黄酒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整体上都严重落后于啤酒、葡萄酒等酒业行业。目前大多数黄酒企业采用传统的黄酒酿造技术,虽然可以保留传统黄酒发酵的文化底蕴,但仅凭熟练工人师傅的经验逐渐不能适应工厂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黄酒酿造过程为研究对象,
抗生素残留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各国针对食品中抗生素都设有最高残留限量。妥布霉素被广泛地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等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而在畜牧养殖和动物医疗中不加控制的使用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极易存在残留,对人类健康乃至生态环境都有巨大的潜在威胁。目前,传统的抗生素检测方法大多受限于仪器设备要求高、需要专业操作、分析时间长等不适合现场点应用,开发快捷、高效、灵敏的抗生素检测方法是具
采用机械设备自动化逐层抓取服装裁片堆垛一直是制约服装智能制造发展的痛点之一。本文综述分析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归纳为物理吸附式抓取、介质粘合式抓取和机械夹持式抓取三类。通过综述分析,本文选定具有仿生抓取特点的软体手指作为实验对象。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利用软体手指进行服装裁片的逐层分离,并以此技术与服装模板等后续技术联合,提升从裁床批量裁剪到自动缝制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本研究开展了两项实验:单点抓取实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消费的观念的普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运动健身,女性健身人数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女性对胸部的保护意识日益增长,运动时除了需要和男性一样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装,还需要运动文胸以加强对乳房的保护。合适的文胸可以保护乳房,防止乳房下垂,而不合适的文胸,不但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还会引起乳房损伤。女性应该根据乳房大小、形状以及运动类型选择适合的运动文胸,运动文
随着纺织品的不断创新,智能性纺织材料越来越多。采集环境信号的纺织传感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智能纺织品,近年来倍受关注。除了传感功能外,纺织传感材料还展现出轻质、低模、高弹、亲肤等特征,在健康监测、智能医疗、康复训练和智慧养老等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优势。然而,纺织传感材料灵敏度低、力学性能差、重复性低、稳定性不高,制约着纺织传感材料的直接应用。因此,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纺织传感材料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蜂巢
色纺段彩纱是一种既具有色纺纱的朦胧感,又具有段彩纱的色彩变化的纱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色纺段彩纱颜色变化多样,其织造而成的针织物布面效果往往难以预测。因此,在传统的色纺段彩纱生产流程中,首先需要对来样进行分析,然后小批量试纺,直到达到客户的要求,才能正式生产,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对织物外观效果进行模拟,力争代替传统的小批量试纺环节,也出现了
经编机电子横移系统作为现代经编机电子控制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性能对经编机的生产速度与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同时因为经编机导纱梳栉横移运动精确性要求以及电子横移系统目前因为高速响应性不佳,限制了高速经编机运转速度进一步提升,使得高速横移系统的电子化与高速化成为了经编机全面数控化的技术瓶颈。本课题针对高速经编机横移的高运动速度、高精度、高频换向、高动态响应要求,采用理论分析—计算选型—建模仿真—实验测
近年来,具有防水特性的功能型纺织品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消费者也开始青睐于这种产品,目前制备超疏水功能型纺织品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气相沉积法、模板法、静电纺丝法以及含氟物质的整理等等,考虑到这些方法较高的成本、繁琐的程序、严苛的实验条件以及潜在的对环境的危害,因此本文选择自组装法来制备超疏水功能型棉织物。研究表明,利用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功能型棉织物简单快捷且易控制,自组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