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外流与产业发展——基于鲁西北农村社区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52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受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和人口资源状况的制约,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二、三产业匮乏,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严重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乃至国家的整个现代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的剩余,开始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流动。并且随着国家人口流动政策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日益频繁,流动的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达到1.5亿人左右,形成了自20世纪末期开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   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多地少造成的生存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在充分肯定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目前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对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流失和效益下降的困境,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则出现不断萎缩的迹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造成了困扰。   本研究主要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一)城市化进程中鲁西北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流动时间、流动去向及收入等方面有怎样的特征;(二)农村人口外流给农村的农业生产、非农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造成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农村产业发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三)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又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保证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本研究以期为鲁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已经高度信息化,网络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社会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化的信息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影响着社会的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志愿者在推进文明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志愿服务者发挥重要作
蒙古族自古有信仰长生天,祭祀敖包的习俗,经过千百年来的延续,敖包成为了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有学者统计在北纬40--50度之间,在长达两万一千公里的欧亚草原带,遍布着无数
秩序和稳定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焦点议题之一。本文选取一个杂居地的回族村庄——山东德州陵县糜镇陈辇村为研究对象,以村落公共空间理论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