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台架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辆队列技术通过在车辆上安装传感器、雷达以及车载通信单元,使得车辆之间能够相互感应或通信,进而通过特定控制策略使多车辆排成一列,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该技术能够实现多车辆以相对较高的平均速度以及较短的跟驰间距安全行驶,提高了交通安全性与交通效率。本文在对国内外车辆硬件在环及台架测试和车辆队列稳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仿真测试条件过于理想、进行大规模实车测试的成本过高且存在安全性隐患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台架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系统,开发了应用系统测试分析软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分析了车辆队列稳定性所涉及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基于系统传递函数的车辆队列稳定性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整套基于台架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系统。首先依托实验室的现有设备进行了硬件设备的选型;其次进行了软件程序的开发,重点开发了待测车辆的上位机程序,确保了所选硬件设备能够互相通信,并以此构建起了系统整体的框架;最后基于系统整体框架设计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对系统进行了整体的调试,确保了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出了一种数值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并确定车辆队列稳定性条件下的通信延迟边界。首先对车辆纵向动力学原理进行了描述,并结合线性CACC控制策略的分析给出了车辆队列稳定性的判据,即速度误差传递函数的模值要小于1;其次,在此基础上对CTG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在前车加速度信息项加上通信延迟,得到了考虑通信延迟的CTG策略特定的速度误差传递函数,进一步分析了CTG策略参数的稳定性区域,得出保证车辆队列稳定性条件下的通信延迟边界为0.5s;最后对其他影响车辆队列稳定性区域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分别在仿真环境以及搭建好的基于台架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系统中对提出的通信延迟边界进行了测试验证。首先提出了一系列用于分析车辆队列状态的测试评价指标,包括速度、速度误差、间距误差以及实时车头时距等;其次在Plexe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加速-巡航-制动”以及“正弦振荡”两个场景下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与分析,验证了前文数值分析方法得出的通信延迟边界为0.5s的正确性;最后在本文搭建的基于台架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测试,具体包括了车辆队列稳定性的校正以及“正弦振荡”场景下的车辆队列稳定性测试与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通信延迟边界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将台架测试的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实验结果的差异之处并给出了合理解释。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传感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WSN程序被部署到实际应用中,这些应用也常常因为软件质量问题而产生不
识别场所的个性化语义是普适计算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方法的问题有:1)大多仅考虑场所访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信息,未充分利用与场所语义密切相关的情境信息;2)注重整体识别准
如今,人们对无线设备(如传感器,PDA,无线基站等)的需求在迅速增加而其价格在下降。因此,发展无线网络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的普及流行,人们
半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众所周知,大量标记样本能够有助于提高学习器性能,但是收集大量标记样本是耗时耗力的,半监督学习能够将少量的有标记样本与大量的无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设备由于其便携性逐渐取代了传统计算机的地位,成为了新的互联网接口,但是移动互联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信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频谱资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作为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在认知无线电中,如何实现次
深度恢复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本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基于双目相机的立体匹配是最常用的深度恢复方式之一,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双目立体匹配算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各种应用产生了海量数据,比如微信、facebook、购物平台等。数据之间存在潜在的关联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比如进行群体行为分析,辅助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基层员工作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其建立一套吸引优秀人才、激励现有员工、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薪酬体系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晨星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前身为全民事业单位,其大锅饭式的薪酬分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导致基层员工积极性不高、核心员工流失严重等情况。本文以
耐辐射奇球菌由于其强抗逆性的特点引起生物学家对其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机械敏感性通道蛋白被认为是细菌应对低渗胁迫导致的膜张力变化的主要通道,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