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分析旧约中罪恶的权力话语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990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人性的善恶,中国的儒家学派和西方的基督教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这些思想对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人们对于善恶的不同认识影响着人们之间的文化交往。随着历史的发展,《旧约》成了许多宗教学派必读的圣经。《旧约》中的许多篇章描写了人类的罪恶:杀人罪、偷盗罪、强奸罪、乱伦罪、暴力罪,欺骗罪和复仇罪等等。这些罪恶从哪里来?罪恶是上帝赋予的吗?上帝是怎样建立又怎样一步步维护自身的绝对权威?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原罪”又是怎样被神学家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无论是神学家还是普通民众、是否信仰宗教的人。在中国,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派,最终没有形成宗教。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针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善恶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宗教信仰问题也成了中国和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因素之一。隐藏在这些不同信仰背后的工具便是——权力话语。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旧约》中上帝的权力以及人的权力进行了初步地探索。西方统治者为了统治人们的思想塑造了“上帝”的形象,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所以说上帝的权力也是统治者的权力。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部分都是平民,加之战争的频繁,在当时得不到国君(统治者)的重用。因此,整个国家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宗教思想。文章进一步解读了中西方善恶理论的差异引发的不同宗教信仰。随着历史发展的不断演变,犹太教衍生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西方中世纪时期出现了政教合一的体制,教皇统治着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古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出现统治地位的宗教。随着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民族习惯等差异逐渐显现,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冲突。当今社会“罪恶”的种种类型在《旧约》中都能找到原型,在孟子、荀子的论述中都有提到。因此了解双方不同文化演变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其他文献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手段调查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二语词义表征方面的差异和特征及其对口译词汇转换的影响。这是一次试图将翻译研究与心理学方法相结合的跨学科尝试。  
二十世纪中后期,翻译批评研究范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翻译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把翻译看成文字的对比和语言层面的转换,也不再局限于原文和译文这两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更
随着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我们的城市和旅游景点需要更多简洁、达意、贴切的中英文公示语。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它的应用范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进入并参与我国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阶段听说课程的教学。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对英语教学中的本族语教师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其教学优势给予肯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言逻辑和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率先提出,旨在分析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或真正意图。该理论己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题材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