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工艺在管道直饮水处理中的运行优化及中试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品质直饮水成为了许多新建小区的标准配置。传统处理工艺虽然能够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但在去除硬度、无机盐和其他污染物方面效果不佳,饮用口感较差;而反渗透工艺会去除水中绝大多数的离子,不利于居民的长期饮用。基于纳滤的深度处理技术是较为成熟的直饮水制备方法,但由于膜污染而造成的产水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等,是亟待解决的工程应用难题。本课题围绕直饮水的高效制备技术,构建纳滤工艺并优化运行参数以强化污染物去除效能。提出了微气泡膜污染控制和膜清洗技术,构建了小试和中试规模工艺系统,探究和验证了微气泡膜污染控制技术的效能和工程应用潜力,为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1)针对直饮水处理工艺中的纳滤膜进行优选,使用响应曲面法对优选后的纳滤膜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并对预测的最佳运行参数进行验证。对比4种纳滤膜对无机污染物的去除效能,选用对二价离子及总硬度去除效果较优的1#膜进行研究;运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运行参数,分析了进水的pH、压力和回收率对纳滤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建立膜通量与脱盐率的回归模型。确定工艺最佳运行参数为pH=7.344、进水压力5 bar、回收率13.50%。采用优化后的最佳运行参数进行纳滤工艺除污效能研究,记录并分析工艺运行中的参数变化,结合SEM-EDS进行膜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优工况条件下对浊度、电导率、总硬度、总碱度、溶解性总固体、无机盐离子、TOC和UV254等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运行中膜通量、跨膜压差变化以及SEM-EDS分析可知纳滤膜污染主要以无机结垢为主,膜污染程度较轻。(2)通过微气泡进行膜污染控制和膜污染清洗,并与传统的膜污染控制和膜清洗方法进行对比,通过表征分析各方法对膜的影响。使用粒径在0.1μm~200μm的微气泡验证膜污染控制和膜清洗效果,采取连续通入、间歇通入和投加阻垢剂的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连续和间歇通入微气泡时,最终的比膜通量比无控制措施提高了6.3%和2.9%,比投加阻垢剂提高了1.5%、3.6%和1.9%、0.2%,表明微气泡的通入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并能恢复部分膜通量,但膜污染清洗效果有限。傅里叶红外结果显示,与阻垢剂相比微气泡不会改变膜表面官能团,对膜聚合物层影响小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采用1%EDTA-4Na、2%柠檬酸和微气泡分别模拟碱洗、酸洗和微气泡的膜污染清洗技术运行4个周期。结果表明,膜通量恢复率会随清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微气泡清洗的降低更为明显,说明微气泡清洗效果有限。但酸洗和碱洗均会导致膜的平均孔径增大,并影响膜的疏水性,导致接触角发生变化。而微气泡清洗后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不发生变化,对膜材料较为友好。(3)进一步构建了以纳滤工艺为核心的管道直饮水中试装置,在最优工况条件下考察了工艺的除污效能,并通过参数变化和SEM-EDS分析验证微气泡在中试条件下延缓膜污染的效果。在连续运行的100天内,对电导率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0%和50%以上,对二价离子的去除率均在94%以上,对TOC和UV254的去除效率分别在67%~71%和75%~81%之间。随着装置的不断运行,膜通量逐渐降低,跨膜压差逐渐增大,但幅度较小。这表明微气泡的通入使得膜通量下降速度减缓,阻垢效果较好。SEM-EDS分析显示,膜表面存在较大尺寸的颗粒沉积物,但沉积物结构松散,说明膜表面的无机污染较轻,且未发现明显的有机膜污染和生物膜污染。
其他文献
本文以R餐饮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对R餐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人员组成结构、绩效考核体系等多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经过调研发现,R餐饮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企业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绩效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绩效考核周期缺乏合理性、绩效考核反馈缺失。针对R餐饮企业暴露出的以
学位
本工作以再生粗骨料(RCA)替代率为变量,采用CO2对RCA进行强化处理,通过快速碳化试验和氯离子快速迁移试验(RCM法),研究了碳化对CO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CRAC)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CA替代率由0%增至100%时,RCA未强化的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碳化7 d后的RAC(C-RAC)、CRAC及碳化7 d后的CRAC(C-CRAC)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降幅分别为73
期刊
为解决西北地区输变电工程对于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和导电性的特殊需求,以硅酸钠和膨润土作为囊芯、乙基纤维素作为囊壁,物理法合成微胶囊。外掺氧化后石墨烯充当导电介质,制备混凝土复合材料标准试件。随后对试样进行硫酸盐浸泡和干湿循环试验,分析了硫酸盐侵蚀后混凝土的表观特征、质量损失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抗硫酸盐性和自愈性,含有乙基纤维素包封的胶囊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抗硫酸盐性和自愈性。
期刊
为研究混杂纤维/橡胶混凝土(HF/RC)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对比分析硫酸盐环境下干湿循环240次内,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和HF/RC的表观现象、质量损失、超声参数、抗压强度损失等性能指标劣化过程,采用SEM及XRD微观表征手段分析硫酸盐/干湿循环前后试件微观形貌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随硫酸盐/干湿循环次数增加,NC、HF/RC试件的质量、抗压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超声
期刊
硫酸盐侵蚀一直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西北寒旱及沿海盐渍土区。基于试验研究了硫酸盐侵蚀作用下,掺纳米SiO2和纳米CuO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轴向应力-应变以及微观特性,并分析了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纳米材料的改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CuO掺量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剩余强度系数逐渐降低;当纳米SiO2掺量增加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剩余强度系数先降低后升高。相比于未掺加纳米材料混
期刊
据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超声声速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关系,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硫酸钠(2%、5%、10%)和氯化钠-硫酸钠混合溶液(0、2%、5%、10%氯化钠+5%硫酸钠)浸泡环境中,不同粗骨料取代率水平(0、30%、50%、70%、100%)下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损伤的规律;利用复合函数拟合得到了不同硫酸盐溶液浸泡下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方程,分析了取代率、硫酸钠浓度和氯化钠浓度等因素对再生粗
期刊
为了客观评价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传输-反应-损伤的全过程,基于结晶压理论、体积膨胀理论及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考虑孔隙率、曲折度和临界损伤程度的传输模型,并通过交替隐式差分法实现了硫酸盐传输变系数求解.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大误差为26.7%,可较好地预测混凝土中SO42-的扩散规律;硫酸盐质量分数和临界损伤程度对混凝土剥落具有较大的影响,相同临界损伤程度下5%硫酸钠溶液中混
期刊
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损伤模型。结果表明:当侵蚀龄期在144 d内时,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差别不大;144 d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掺入较多(>50%)的再生粗骨料加速了混凝土的后期损伤;基于普通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损伤模型建立的再生混凝土抗硫酸盐
期刊
分别使用加速碳化和纳米SiO2溶液浸泡的方式,对由两种强度等级混凝土(C30和C60)获得的再生粗骨料(RCA)进行改性;制备得到不同方式改性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RAC),并进行硫酸盐侵蚀实验.运用抗压强度实验和分光光度计法,分析RAC的宏观力学性能和硫酸根侵蚀深度的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和热重分析(TGA)手段,研究硫酸盐侵蚀后两种改性RAC的界面过
期刊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