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性弱视视力达1.0时的对比敏感度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屈光性弱视患者的弱视眼经过治疗最佳矫正视力达到1.0后其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斜弱视专科门诊确诊为屈光性弱视并经过治疗后视力恢复至1.0弱视患者57例(114只眼),男34例,女23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51±1.894岁;其中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34例(68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3例(23只弱视眼,23只非弱视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等效球镜度为4.24±2.130DS,屈光参差弱视患者弱视眼屈光度4.32±2.175DS,非弱视眼屈光度2.00±1.663DS。同期裸眼视力1.0以上正常患者22例(44只眼),男17例,女5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23±1.541岁。采用美国Stereo公司OPTEC6500视功能测试仪,进行FACT测试,选择正弦光栅作为对比敏感度测试标准,亮度为强光(85cd/㎡)和弱光(3cd/㎡),正弦光栅空间频率为1.5cpd,3.0cpd,6.0cpd,12.0cpd,18.0cpd,分别测试患者右眼和左眼远距离(6m)的对比敏感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各组CSF曲线图形呈倒U形,峰值在空间频率为3cpd处。随着空间频率的升高,CSF曲线由峰值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弱视组的曲线下降较陡,尤其是在暗视环境下曲线下降更明显。将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的CS与正常对照组的CS相比较,弱视组的CS无论明视或暗视环境下在高频区18cpd时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以意义(P=0.001,0.025<0.05)。将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的弱视眼CS与正常对照组CS相比较,弱视眼组的CS于明视环境中在高频区18cpd时,以及暗视环境中在中高频区6cpd,12cpd,18cpd时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8,0.000,0.004<0.05);非弱视眼的CS与正常对照组的CS相比较,在明视和暗视环境中各空间频率二者均无显著性差异;将屈光参差性弱视组的弱视眼和非弱视眼CS相比较,二者在明视环境下各空间频率无明显差异,但暗视环境中弱视眼的CS在中高频区6cpd,12cpd,18cpd时均较非弱视眼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45,0.019<0.05)。结论:弱视患者经治疗视力达1.0后其视功能如对比敏感度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在高频区以及暗环境下。部分视力达到1.0以后的弱视患者存在视力回退现象,可能与此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弱视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观测视力的变化,同时也应该检测其对比敏感度等视功能,即使在视力恢复到正常时,也有必要进一步巩固治疗,直到对比敏感度等其它视功能恢复到正常。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ENDOSTAR)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retinopathy,OIR)模型中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
<正> 旋转环——盘电极(Rotating Ring——Disc Electrode)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颇快的一项电化学研究方法,在电极过程动力学、金属腐蚀、电镀、电分析化学及膜电化学研究等方面
目的:观察脑缺血周边区LINGO-1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维甲酸对LINGO-1, GAP-43表达和突触触数量的影响,探讨LINGO-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改良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血管狭窄在行支架术时,颅内外血管存在风险的差异。通过观察在围手术期以及围手术期后1年内出现与支架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上预防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