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里的“阿比库”——论本·奥克瑞《饥饿的路》中的异质文化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作后殖民地文学“四大金刚”之一的本·奥克瑞(BenOkri,1959-)是尼日利亚当代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饥饿的路》(The Famished Road,1991)以现代意识发掘本民族文化遗产,将异质文化元素融合到宏大的历史文本中,被公认为20世纪末非洲小说的扛鼎之作。该小说的主角“阿比库”(幽灵孩子)是非洲异质文化的表征。本文拟从形象、文化、空间三个视角展开题旨,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共五个部分,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组成。  引言介绍作者、总括全文,梳理与评述国内外对奥克瑞《饥饿的路》的研究现状。正文包括三章的相关论述。  第一章比较以流浪汉形象为核心的西方文学与非洲文学模式。从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入手,分析非洲本土形象“阿扎罗”与西方流浪汉“拉撒路”、返乡英雄“奥德修斯”的继承关系,结合流浪文学的身体流浪与精神漫游模式论证隐含在这一形象中的讽刺意味和对身份的追寻意识。  第二章讨论以魔幻现实主义为手段构建的黑非洲美学。奥克瑞对生态和暴力的书写从现实主义视角再现了尼日利亚的生存现状,与现实相交融的魔幻因素则被打上深深的约鲁巴文化烙印。本章从表现手法切入,分析生态灾难和暴力困境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规训意识,阐发与之相对应的原始宗教观和非理性思维,论述奥克瑞以黑非洲文化意识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有效策略。  第三章探讨异质文化杂糅所形成的第三空间及其意义。借助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分析阿扎罗身上的杂糅性,论述奥克瑞对传统伊甘甘面具的戏仿、小说与西方文本、口头文学之间的互文,探讨文本中独特的审美空间。  结语奥克瑞《饥饿的路》这部小说对流浪汉形象的继承体现了西方文学模式的变异,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凸显了黑非洲美学,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杂糅、戏仿、互文构建了第三空间,呈现出万花筒式的文化图式。奥克瑞通过文学形象、异质文化和第三空间维度表达了他对当代尼日利亚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呈现出对非洲独立文化属性的探索,寄托了作者对构建不同文化合理化交流和平等、协商的期许。
其他文献
军事词语主要是指与军事或军事活动有着直接关系的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军事词语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军事生活,也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的民族
数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计数功能外,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厚重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英汉数字文化一直是语言文化研究的热点,但前期研究多关注数字文化内涵的描写和对比,而对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