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环境最具鲜明特色的一个高原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其生态环境极其敏感且脆弱,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约束性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且辐射带动能力弱,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发展背景决定了其聚落特征的独特性;但由于基础资料少且难获取,可进入难度大,聚落规模普遍较小且分布零散,以往基于土地类型或计算机遥感解译的数据获取方式难以有效刻画其聚落形态,致使现有研究鲜有涉及此区域,无法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聚落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因此,寻找有效的研究手段开展此类区域的聚落研究无论对于学科发展还是现实需求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命题。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部牧区那曲县为研究对象,遵循“认知—评价—建构”这一人类适应改造其生存环境的基本路径,按照“格局—机理—调控”的地理学经典研究范式,基于多时相高清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精确提取的2005年、2010年和2017年三期聚落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定量测度了那曲县聚落演化的总体特征和空间指向特性,探讨了聚落格局及演化的驱动机制,并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构建了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OFM神经网络划分聚落用地适宜性类型并开展聚落现状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聚落重构的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7年间,那曲县聚落演化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一五”时期集中定居引发聚落斑块数量增长型扩张,“十二五”及其以后时期,基础设施配套及聚落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推动聚落规模增大型扩张;县域聚落扩张强度有限,那曲镇一家独大;聚落格局演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由空间无序向规整有序转变;那曲县聚落以小型为主,面积小于1hm~2的斑块数占比高达69%,在时间演化上小聚落向大、中型聚落晋级趋势明显;聚落整体格局呈现稳定的集聚态势,大规模斑块集聚区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小规模斑块集聚区长期围绕那曲镇外围呈“环形”分布。(2)特殊的自然本底塑造了那曲县聚落低山缓坡趋向和亲水近路特征,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影响,聚落布局避灾特性明显,聚落演化呈现优质草场指向,并且随着高原乡镇经济职能的日益强化,那曲县聚落演化逐渐呈现出与内地城镇化地区类似的乡镇中心地指向;高海拔、破碎地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草场禀赋差异及水系纵横等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那曲县聚落大范围小规模沿河谷阶地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政策、市场化与人口增长、区位条件、管理制度及文化观念等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那曲县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3)那曲县聚落用地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适宜区、较适宜区仅占全县总面积的12%,点缀分布于海拔相对较低、地形平坦的山间沟谷地带,一般适宜及以下区域集中连片,面积广袤;那曲县聚落现状用地规模不大,一般适宜及以上区域的聚落占比达86.7%,但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区的聚落面积仍在10%以上,且尚有161.87hm~2的聚落分布在禁建区,聚落布局合理性欠佳;各乡镇聚落布局具有高等级适宜区趋向性,环境禀赋优越的乡镇聚落布局相对合理,反之则差;聚落布局缺乏空间指引,不合理的行政村设置,对特定生存空间的地域认同以及藏民的神山崇拜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那曲县低等级适宜区的聚落出现。(4)可通过生态移民,适宜区导向的“村庄化”发展促进要素整合,实现聚落空间重构;通过推动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村镇体系建设和交通网络构建,发挥“点-轴”对聚落产业体系的扩散作用促进结构重组,实现聚落经济重构;通过完善基础设置配置和社会化组织程度的提升以及藏文化的传承促进功能优化,实现聚落社会重构,最终促进牧区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实现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和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