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的发展——基于人类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h50470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人类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成为了与实物资源和能量资源相并列的新型资源;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上产生了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所不同的新的实践形式——信息虚拟实践。这为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考察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的丰富发展;二是考察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伴随社会实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产生的信息虚拟实践,对马克思实践观的丰富发展。  本文除引言外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理论基础部分。按照历史脉络,回顾分析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并针对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的内涵、特点进行考察。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物质观包含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根据马克思著作中丰富的实践形式思想,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二是时代发展部分。根据当今社会现状,分析“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社会的颠覆变革,信息科技的发展,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随即产生的大数据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商业模式等等都带来较大变革,人类社会生活不断被智能化、信息化。三是哲学分析部分。首先,立足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现实,提出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针对实物形态物质资源、能量形态物质资源、信息形态物质资源三种物质形态进行内涵特点分析,信息形态物质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拓展,具有其依赖性、独立性、共享性、价值性等特性;再次,针对信息虚拟实践的内涵特征分析,将信息虚拟实践与传统实践模式融合,建构出新型实践模式,形成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融的多维世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形成的虚拟实践,既是对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现实意义的进步和拓展。四是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部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动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时代化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现实意义上也有利于创新驱动带动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对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自2007年起,国务院开始在央企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随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云南
农业是高耗水产业,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因此,农业节水问题研究势必成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
本文介绍了密斯晚期的重要作品——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的诞生过程和其主要特点,并从"文化表象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新国家美术馆的空间内涵和隐喻特点,揭示了它的建筑外
各国著作权法为了实现鼓励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推动知识传播和促进文化传承这个立法目的,一方面通过专有权利的形式确认作者和作品传播人的利益以便激励作品的创作和传
在交通不发达的湘西山区,肩挑背背是山区人民传统的运输方式,背笼客就是这种人力运输者,他们也一直存在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月,他们是运输物资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