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鹮是当今世界濒危级鸟类,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自从1981年洋县重现发现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种群数量已有明显增加,但并没有完全摆脱灭绝的威胁。鸟类鸣声包含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在物种的分类、分化、进化方面,还是在行为学和生物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朱鹮的鸣声多数是简单的描述,没有系统的科学深入研究。研究朱鹮的鸣声特征及其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了解朱鹮的生理和行为机制,更好地保护朱鹮,提高朱鹮的种群数量;对了解朱鹮不同鸣声的生物学意义、种群结构及种属分类有重要意义,有望对提高朱鹮的免疫力和人工繁殖效率产生影响,也为朱鹮的鸣声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从周至楼观台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采集到人工饲养的朱鹮鸣声。对鸣声分别进行了时域、频域和时频分析。从时域分析中可以确定鸣声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从频域分析中可以明确鸣声的频率范围、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主峰频率、次峰频率和基频,从时频分析中可以清楚鸣声具体时间包含的频率成分。同时,把小波分析引入到鸣声的分析研究中,用小波分析进行突变点的检测和鸣声去噪。 论文中对朱鹮交尾、理羽、警戒3种行为状态和雏鸟、幼鸟2个时期的鸣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尾鸣声有真交尾鸣声和假交尾鸣声之分。真交尾时,雌雄鸟先发出急促并带有喉部颤音的“o-o-”呜叫,结束时两鸟同时长鸣,历时约9.3±2.5s(n=125),频率范围较宽,为250~5000Hz,能量主要集中在350~3500Hz,主峰频率1055Hz,次峰频率分别为1453Hz、2250Hz、3093Hz,基频375Hz,属多谐谱,声谱图中频带整体上呈一字形结构。假交尾鸣声有三种类型,其过程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为8.2±6.4s(n=169)。类型一鸣声只有一声长鸣,持续时间为1.04s,频率范围0~10000Hz,能量主要集中在200~5000Hz,主频为1312Hz,次峰频率为984、3000、3468、4500、5015、5535Hz,基频328Hz,声谱图中有清楚的频带;类型二鸣声只有几声急促的鸣叫,频率范围0~10000Hz,能量主要集中在200~3000Hz,主频为1078Hz,基频328Hz,声谱图中有清楚的频带;类型三是前面两种情况的综合,先是几声急促的鸣叫,然后是一声长鸣,频率范围0~10000Hz,能量主要集中在200~3000Hz,主频为984Hz,次峰频率1359Hz,基频375Hz。假交尾的时间较短而真交尾的时间相对较长;真交尾一般都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主要频率1000Hz左右和1400Hz左右,而假交尾有时有1000Hz左右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