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小额信贷在多样化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了18年历程,每种形式都有相对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异地操作的经验借鉴,只是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多样化不等于有针对性、多层次的信贷结构体系。理论支撑和异地操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现实的快速城市化和体系的结构性布局,存在小额信贷供需问题,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始终要求土地证、产权证等抵押物却缺乏改革创新导致农民无法满足、补贴取向型贷款一味补贴导致负激励和亏损经营、逐利取向型贷款盈利驱使导致资金虹吸和受益面偏离、两类机构服务对象清晰分割导致部分群体无法获得贷款。本文拟针对上述问题挖掘其深层结构,提出存在分类结构性缺陷,并从有针对性、多层次小额信贷结构布局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快速农村城市化实践,重构与我国相适宜的多层次小额信贷体系和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对有效的政策性建议,从而实现了小额信贷体系在整体上相互协调统筹,在制度上有效激励,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城乡一体化具有一定意义。为使理论依据符合现实,本文将依托北京市大兴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为支撑,采取德尔菲专家打分方法,对重新设计的小额信贷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