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P-2基因转染豚鼠FDM模型生物学和巩膜形态学改变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2,TIMP-2)基因转染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 deprivation myopia, FDM)模型屈光度、眼轴变化及后极部巩膜形态学改变,探讨TIMP-2基因对形觉剥夺近视有无作用。方法:4周龄健康豚鼠60只,随机分成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四个组,每组15只。右眼为剥夺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诱导轴性近视,左眼不予处理。选取TIMP-2组豚鼠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组。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形觉剥夺后15天于右眼脉络膜上腔分别注射转染TIMP-2基因的脂质体、转染空质粒的脂质体和生理盐水。在注药后2、7、14天进行各组双眼屈光度、眼轴检测。然后处死豚鼠。光镜观察巩膜的厚薄,成纤维细胞的密度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排列、直径大小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结果:TIMP-2组屈光度在注药后第7天开始有改变,第14天达到高峰。注药后2、7、14天TIMP-2组右眼屈光度分别为-0.4±0.5 D,0.9±0.6D,1.2±0.6D,第14天TIMP-2组与其他三个实验组差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注药后2、7、14天TIMP-2组眼轴分别为7.78±0.04mm,7.69±0.03mm,7.65±0.03mm,其中第7、14天TIMP-2组与其他三个实验组差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光镜观察注药后TIMP-2组后极部巩膜明显变厚,成纤维细胞密度增高,细胞外基质减少。电镜观察发现TIMP-2组剥夺眼巩膜胶原纤维分布逐渐密集,胶原纤维直径有所增大。TIMP-2组注药后2、7、14天胶原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49.7nm,71.3nm,97.8nm,与自身对照组比较差别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天差别与其他三个实验组相比,在第7、14天差别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MP-2基因注入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可引起巩膜变厚、眼轴变短、胶原纤维直径增大,屈光度下降。二者的改变同近视程度减弱的发展趋势一致,且形态学改变先于生物学改变。因此TIMP-2基因对于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形态学和生物学改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在临床上鉴别困难。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都提示NMO有着自身的特征,
目的:本试验通过对3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各免疫细胞比例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等方面的数据变化,以阐述DC-CIK治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噬菌体生物扩增法(TB-PhaB)对结核性胸积液的诊断价值,并与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TB-PCR)、腺苷脱氨酶(ADA)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以评估三种方法联合检测
目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模拟人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给予Ruboxistaurin灌胃治疗,通过检测视网膜中NF-KB的含量变化,探索Ruboxistaurin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儿童长期服用大剂量硫酸锌后对全血微量元素有无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并长期服用硫酸锌患儿21例,按照服用硫酸锌时间,分为服用硫酸锌小于5
目的:制作负载IL-1Ra质粒DNA、TGF-β1质粒DNA的可注射壳聚糖缓释微粒,探讨其质粒DNA缓释的机制及质粒DNA释放动力学,探索影响DNA的释放率的因素,阐明壳聚糖作为新型基因转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