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配置对多类型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影响 ——以西安市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cj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为了吸引人才集聚,放宽人才落户限制,从2017年1月23日开始,七次升级户籍新政,率先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简、门槛最低、条件最少”的落户政策。截至2019年2月,西安市新增落户人口超110万。2019年,西安市常住人口达1000.37万人,人口规模扩大对城市居住功能及设施配套提出了新要求。房价上,从2015年开始,西安市房价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更是以14.6%的涨幅居全球第三位。“安居”是人才落户的第一步,居民能够通过住房享受到便捷的教育、医疗、交通、消费等公共资源,是留住人才的核心关键。西安市不同类型住宅价格呈现何种空间分化?不同的公共资源对各类型住宅价格影响程度如何?公共资源对房价的影响效应在城市空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分异规律?这些问题都关乎到城市居民是否能够通过住宅“媒介”,合理有序地享受城市的各类公共资源。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问题,以大数据方法爬取主城六区的住宅属性和POI数据,利用ArcGIS10.2的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各类型住宅价格和公共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再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7大类14项公共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将4401个住宅小区,划分出普通住宅、家属院小区、公寓、别墅、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6类,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各类型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其次,通过缓冲区分析、空间链接、莫兰指数等手段,处理44.35万个POI数据,在医疗配套、基础教育、公共休憩、消费服务、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和邻避设施7类14项公共资源体系下,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得各小区价格对应各项公共资源的回归系数,最终揭示影响各类型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市住宅分布的空间形态。整体上,除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和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发受限外,三环以内小区的集聚程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分类型来看,普通住宅的空间分布范围最广,并依托城市主轴线呈“十字型”集聚;家属院小区的分布最为集中,主要呈团块状分布在二环以内;公寓型住宅主要以二环外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集聚核心;别墅在城市二三环间的东南(曲江新区),形成了最大规模的集群;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少,分布最为分散。(2)住宅价格的分化和空间分异。当前西安市住宅价格的均值为1.27万元/m2,在价格分化上呈“橄榄球型”结构,价格在1-2万元/m2主区间之间的住宅数量比重为67.5%。分类型来看,别墅均价最高,其次是公寓和普通住宅,数量共占全市总数73.3%;家属院小区、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价格都低于全市均价。在空间分异上,普通住宅形成了两个一级核心区和一个次级核心区,前者分别为二三环之间的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东南(曲江新区),后者主要位于一环以内;家属院小区的高值区在二环内连片分布,一环内与一二环之间的家属院小区价格相差不大,说明由城市中心至二环线之间,住宅价格的递减性较弱;公寓在二三环的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面状高值区;别墅高值区在二三环之间的东南(曲江新区),均价最高,别墅集群的规模最大;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均价低,布局分散,集聚趋势不明显,但在空间上距离高价住宅集聚区较远。(3)西安市公共资源配置的空间特征。依据公共资源的属性和功能,将7类14项城市公共资源归纳成基础型、稀缺型、提升型和嫌恶型4类。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公共资源的总体配置水平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各类住宅小区1000m范围内(15分钟生活圈)可获得的公共资源数量也从城市中心向外围缩减。(4)西安市公共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整体规律。①从宏观区位分异来看,各类型住宅价格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绝对值)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大,表明越靠近城市边缘区的住宅价格,更容易受到城市公共资源配套水平的影响。②在正向影响上,稀缺型公共资源——重点学区对住宅价格的增值效应最为显著。除经济适用房外,各类住宅影响因素中回归系数最大的均为省级重点学校学区。其中,系数最大的别墅,是第二位普通住宅的4.3倍。此外,促进房价增值的公共资源主要为提升型,如城市公园、地铁等。基础型公共资源的增值效应较弱,并非西安市住宅价格分化的主要原因。③嫌恶型公共资源对住宅价格有着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尤以对公墓的排斥现象最为突出。④基础型公共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同城市区位和不同住宅类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5)不同类型住宅价格对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反馈。①从住宅类型分异来看,普通住宅受提升型和消费服务公共资源增值显著,对交通便捷和嫌恶型公共资源敏感度低;家属院小区对于传统城市中心区位较为敏感,对于通达型公共资源要求不高;公寓受地铁增值明显,对传统城市中心区位和游憩空间呈负反馈;别墅受提升型公共资源的景观吸引程度最深,增值作用显著;拆迁安置房除了排斥公墓,与其他公共资源,表现出正向相关性;经济适用房对交通便捷公共资源倾向性最强。②从各类住宅的价格分异来看,普通住宅、公寓和别墅这3类均价高于全市均值的住宅类型,对医疗、基础教育配套的负面效应较为排斥,对稀缺型和提升型公共资源的增值作用反馈明显。低价位住宅中,家属院小区的房价受传统城市中心区位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房价对交通便捷公共资源和基础型公共资源配套更为敏感。
其他文献
学位
保康县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位于襄阳市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保康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保康方言的体系统较为清晰,表现形式较丰富,但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拟对保康方言的体系统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共时描写与对比分析,详细讨论保康方言体标记的基本语法功能和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四个章节介绍保康方言的体系统:第一章简要介绍保康县的人文地理概况、方言归属、音系、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现状及保康方言研究
学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有更深层次的提高。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具有竞技性、表演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的运动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对体育舞蹈各舞种表演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作品中的运用,融入多元化的表演艺术,有利于舞蹈表演作品质量和艺术效果的提升,达到舞台表演效果的共通,在舞蹈表演领域已成共识。当前,在体育表演与舞蹈表演相结合的体育舞
蒲剧形成于明嘉靖年间,是植根并流行于晋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蒲剧剧目繁多,剧本中包含大量的语音和词汇等材料,对汉语史、语言学和戏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截止到目前,蒲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理论研究,如蒲剧音乐学、文艺学和文化学等方面,音韵学研究非常薄弱。本文通过对蒲剧剧本用韵现象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考察蒲剧的音韵格局,以期对晋南方言的研究和蒲剧的发展有所裨补。本文以山西省戏剧研究室出版的《蒲
磐石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吉林市西南部,其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目前,磐石方言研究刚刚起步,仅有一篇磐石方言语音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尚未出现关于磐石方言的语法研究。本文以磐石方言副词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在东北方言副词中的研究成果,对磐石方言副词系统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运用描写、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对磐石方言副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搜集整理与详细的描写比较。希望通过语义特征、语法功能、语用特
我国养猪业正在由农户散养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并且已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养猪业又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引发了以畜禽粪便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不利于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农业部颁布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要求,转变养猪业发展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户实施生态生产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协调保护和发展矛盾的过程中,规模生
纪录片《浮桥渔家》讲述了关于赣州城古浮桥周围渔民们真实生活的故事,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表现渔家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变化。透过影像折射城市变迁对于传统渔业的影响,以此去探究传统渔民们的发展转型和生存境地。纪录片《浮桥渔家》以渔民陈师傅这一典型人物作为主要拍摄对象,采用真实电影的方式进行拍摄。一方面拍摄了陈师傅的日常生活来展现这一群体生活生产方式的普遍性;通过采访和人物讲述,了解到传统渔民生活的
真实为纪录片的第一要义,纪录片的创作以记录客观事实为途径,实现对社会话题或人物的关注,并通过纪录片真实的属性完成对社会价值的探索。《秋收》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一位农学研究生盛大海深入农村进行水稻创业的故事为主线,选择秋天收获水稻的这一视角切入,深度挖掘主人公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盛大海作为当代青年人学以致用,为社会做贡献的创业初衷。主人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执着奋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力争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达成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正念目前在西方学校教育领域广泛传播,已经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正念练习同样对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国外已经开启了体育教学的正念练习研究,并且获得了积极的效益。正念主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