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为了吸引人才集聚,放宽人才落户限制,从2017年1月23日开始,七次升级户籍新政,率先在全国同等城市中推出“流程最简、门槛最低、条件最少”的落户政策。截至2019年2月,西安市新增落户人口超110万。2019年,西安市常住人口达1000.37万人,人口规模扩大对城市居住功能及设施配套提出了新要求。房价上,从2015年开始,西安市房价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更是以14.6%的涨幅居全球第三位。“安居”是人才落户的第一步,居民能够通过住房享受到便捷的教育、医疗、交通、消费等公共资源,是留住人才的核心关键。西安市不同类型住宅价格呈现何种空间分化?不同的公共资源对各类型住宅价格影响程度如何?公共资源对房价的影响效应在城市空间上呈现出怎样的分异规律?这些问题都关乎到城市居民是否能够通过住宅“媒介”,合理有序地享受城市的各类公共资源。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问题,以大数据方法爬取主城六区的住宅属性和POI数据,利用ArcGIS10.2的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究各类型住宅价格和公共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再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7大类14项公共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将4401个住宅小区,划分出普通住宅、家属院小区、公寓、别墅、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6类,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各类型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其次,通过缓冲区分析、空间链接、莫兰指数等手段,处理44.35万个POI数据,在医疗配套、基础教育、公共休憩、消费服务、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和邻避设施7类14项公共资源体系下,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得各小区价格对应各项公共资源的回归系数,最终揭示影响各类型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市住宅分布的空间形态。整体上,除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和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发受限外,三环以内小区的集聚程度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分类型来看,普通住宅的空间分布范围最广,并依托城市主轴线呈“十字型”集聚;家属院小区的分布最为集中,主要呈团块状分布在二环以内;公寓型住宅主要以二环外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集聚核心;别墅在城市二三环间的东南(曲江新区),形成了最大规模的集群;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少,分布最为分散。(2)住宅价格的分化和空间分异。当前西安市住宅价格的均值为1.27万元/m2,在价格分化上呈“橄榄球型”结构,价格在1-2万元/m2主区间之间的住宅数量比重为67.5%。分类型来看,别墅均价最高,其次是公寓和普通住宅,数量共占全市总数73.3%;家属院小区、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价格都低于全市均价。在空间分异上,普通住宅形成了两个一级核心区和一个次级核心区,前者分别为二三环之间的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东南(曲江新区),后者主要位于一环以内;家属院小区的高值区在二环内连片分布,一环内与一二环之间的家属院小区价格相差不大,说明由城市中心至二环线之间,住宅价格的递减性较弱;公寓在二三环的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面状高值区;别墅高值区在二三环之间的东南(曲江新区),均价最高,别墅集群的规模最大;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均价低,布局分散,集聚趋势不明显,但在空间上距离高价住宅集聚区较远。(3)西安市公共资源配置的空间特征。依据公共资源的属性和功能,将7类14项城市公共资源归纳成基础型、稀缺型、提升型和嫌恶型4类。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公共资源的总体配置水平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各类住宅小区1000m范围内(15分钟生活圈)可获得的公共资源数量也从城市中心向外围缩减。(4)西安市公共资源配置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整体规律。①从宏观区位分异来看,各类型住宅价格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绝对值)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大,表明越靠近城市边缘区的住宅价格,更容易受到城市公共资源配套水平的影响。②在正向影响上,稀缺型公共资源——重点学区对住宅价格的增值效应最为显著。除经济适用房外,各类住宅影响因素中回归系数最大的均为省级重点学校学区。其中,系数最大的别墅,是第二位普通住宅的4.3倍。此外,促进房价增值的公共资源主要为提升型,如城市公园、地铁等。基础型公共资源的增值效应较弱,并非西安市住宅价格分化的主要原因。③嫌恶型公共资源对住宅价格有着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尤以对公墓的排斥现象最为突出。④基础型公共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同城市区位和不同住宅类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5)不同类型住宅价格对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反馈。①从住宅类型分异来看,普通住宅受提升型和消费服务公共资源增值显著,对交通便捷和嫌恶型公共资源敏感度低;家属院小区对于传统城市中心区位较为敏感,对于通达型公共资源要求不高;公寓受地铁增值明显,对传统城市中心区位和游憩空间呈负反馈;别墅受提升型公共资源的景观吸引程度最深,增值作用显著;拆迁安置房除了排斥公墓,与其他公共资源,表现出正向相关性;经济适用房对交通便捷公共资源倾向性最强。②从各类住宅的价格分异来看,普通住宅、公寓和别墅这3类均价高于全市均值的住宅类型,对医疗、基础教育配套的负面效应较为排斥,对稀缺型和提升型公共资源的增值作用反馈明显。低价位住宅中,家属院小区的房价受传统城市中心区位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房价对交通便捷公共资源和基础型公共资源配套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