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题材纪录片叙事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1978-2020)

来源 :梁培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i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外,全球化使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带来了挑战与冲击,这种挑战与冲击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对自我重新定位而带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本文从影像叙事的角度对武术题材纪录片的演化进行探究,分析1978年后武术题材纪录片叙事的变化。从理论层面来讲,将叙事学研究引入到纪录片研究中,丰富武术题材纪录片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把握武术题材纪录片的整体发展趋向,并对当下的叙事研究提供参考。此外,从现实层面来讲,在分析武术题材纪录片文本叙事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全球语境下媒介如何对民族文化认同进行建构,从而回答在全球语境下民族文化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文化身份地位问题,复兴我国的传统文化。武术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1978-2000)的武术题材纪录片采用档案式叙事,以线性叙事结构和上帝式的全知视角,加以纪实宣讲式的视听表达,将叙事对象对准了集体主义倡导下符号化的武术名家,叙事主题主要呈现为武术招数的图像再现。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还处于比较迷茫的前镜像阶段,对自身文化的定位没有准确的认知而呈现一种揽镜自照式的迷恋。转型期(2001-2011)武术题材纪录片采用猎奇式叙事,将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结合,以艺术化的视听叙事语言表达,满足了人们对武术文化猎奇的想法,塑造了转型期的武术文化奇观,武术传统性和科学性交织构成了这一时期武术的文化认同危机。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还处于镜像阶段,东西方两种不同语境的文化碰撞导致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焦虑,正是这种自我与他者的矛盾促使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创新期(2012至今)武术题材纪录片通过微叙事呈现中国故事,以碎片化叙事塑造情感共鸣,将叙事对象对准平民化的普通武者,叙事主题表现为武术非遗的品牌建设与当代武术武术精神传承,平民视角彰显当下的武术精神。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来到了后镜像阶段,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试图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即民族文化的传统再造。研究发现,每一个时期的武术题材纪录片叙事的变化都与民族文化认同发展密切相关。从镜像阶段的角度分析来看,“他者”是民族文化认同更新的根源,在全球语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可以分为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在经历了揽镜自照的迷茫阶段与文化认同危机后,民族文化进入了自我反省的阶段,文化自觉开始显现。未来更应该思考如何进行自我认同的再建构,以新的状态融入到世界中。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未来武术题材纪录片发展中,武术题材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树立文化自信,以差异化叙事建构对外传播的起点,保持自身的特色;其次,创作者在对外传播中应当采用国际化的视角,构建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范本;此外,注重传统武术文化的当下续接,重新激活武术文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值得警惕的是,全球化加速了商业化的发展,警惕商业化对武术文化的过度异化,武术题材纪录片应当成为具有历史深度与文化内涵的媒介视听产品,应当避免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被过度娱乐化而异化为娱乐资源。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社会背景的变迁也深刻影响着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和身体观的形成。《健与美》杂志报道的健身健美运动以及反映的身体观,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健与美》杂志1980~2020年近400篇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探讨城市女性的媒介形象以及身体观的变迁。研究发现,《健与美》杂志对城市女性形象的塑造大致可以分
学位
为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广东省在2009年就出台"三旧改造"政策文件,以期通过城市更新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此后,不断转变更新思路,完善城市更新改造的相关政策指引,并在2015年成立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创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方式。本文先简要回顾广州市城市更新历程,再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和"微改造"城市更新的相关要求,从产业形态、人居环境、传统文化、运营机制这四个维度提出特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伴随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跳绳从一种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集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该项目虽然起源于我国,但由于我国对跳绳项目缺少相关政策支持,赛事经费少,缺少专业规则指导等原因,导致该项目相较国外发展较为落后。通过查阅花样跳绳的相关文献资料得出,我国对于该项目的技术编排理论不完善,因此如何提升编排的理论指导,对我国赛事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