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作《施公案》(97回)和代表作《三侠五义》为研究对象,从公案因素、清官与侠客的关系、侠客群体、章回体制和结构等角度,分析它们在两个文本中的表现形态,并对两种形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综述以及选题意义等问题。第二章分析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公案”描写。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与明代的《包公案》等公案小说相比,在审案、破案方式上,《施公案》表现出了从“神判”到“人判”的萌芽,但是进步不大,而《三侠五义》则完成了由“神判”向“人判”的转变。同时从《施公案》到《三侠五义》,公案描写在全书的比重逐渐减少。第三章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侠义”描写主要从清官与侠客的关系比较、侠客群体比较两个方面展开。关于清官与侠客的关系,《施公案》中施公与黄天霸的关系呈现出主仆思想和江湖义气的矛盾斗争;包公与展昭的关系则侧重于主仆外衣下的合作关系。通过对这两组关系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在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中清官对侠客的控制逐渐减弱,官员的形象逐渐弱化,侠客逐渐成为表现的对象。《施公案》中的侠客,主要出身于绿林,由盗入侠,侠客在破案的过程中,更多面对地是与盗的对立,虽然侠归顺了官府,但是在与盗的斗争中,仍然采用江湖斗争的方式,所以《施公案》中出现了建立江湖内部两个集团斗争模式的萌芽。《三侠五义》中侠客的成分比较复杂,侠客介入忠奸斗争,江湖内部两个集团斗争的模式继续发展。第四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对《施公案》、《三侠五义》的章回特点进行比较,第二节进行结构分析。《施公案》主要以施公审案为主,整体结构呈现单线缀段结构,《三侠五义》中清官审案与侠客行侠同时进行,总体呈现双线缀段结构。从单线缀段到双线缀段,可以看出侠义成分的增多和地位的提高。第五章结语部分总结概述全文,指出从《施公案》到《三侠五义》,在公案因素、清官与侠客的关系、侠客群体、小说章回体制与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及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在发展中呈现出从公案向侠义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