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优选针刺干预中风患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方案;通过f MRI研究明确所选穴位脑功能区激活状态;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治疗前后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特征性影响。2研究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病房入选的80例中风患者,按正交设计方案随机分组,采用是否电针(A),针刺频次(B),穴位(C)3个因素及相应的2个水平(即毫针或电针,每日两次或一次,穴位或肌腱点)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21天。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学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应用功能磁共振得到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内在规律。3研究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改善方面,A、B两因素均为显著因素,A2B1C1为疗的最优方案;对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A、B、C三因素均为显著因素,A2B1C1为治疗的最佳方案;对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A、B两因素均为显著因素,A2B1C1为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改良Ashworth评分的改善,A因素为显著因素,A2B1C1为治疗的最佳方案。(2)针刺健康受试者左侧曲泽穴激活区域为右侧额内侧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岛叶、左侧尾状核,主要与语言反应、运动控制、反应抑制相关;针刺左侧大陵穴激活区域为两侧额中回、前扣带回、顶叶、扣带回中部,主要与反应抑制、调节疼痛、注意系统相关;针刺左侧曲泉穴激活区域为两侧额中回、两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右侧颞叶、右侧前额叶,主要与反应抑制、调节疼痛、认知功能相关。针刺左侧太溪穴激活区域为左侧颞叶、右侧额中回,主要与反应抑制、情绪调节、认知功能功能、运动控制相关。(3)各组低频振荡振幅比较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升高患者主要与调节运动皮层和小脑功能有关。各组标准化低频振荡振幅比较结果提示针刺干预肌张力升高的中枢机制主要在小脑和脑干区域。各组局部一致性值比较结果提示针刺干预中风后患肢肌张力升高主要机制与小脑相关。4研究结论(1)每日两次电针针刺穴位方案为中风患肢肌张力增高针刺干预的优选方案,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缓解肌张力和改善肢体功能及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针刺曲泽穴,大陵穴,曲泉穴,太溪穴主要与运动控制及反应抑制相关。(3)针刺干预中风后肌张力升高的中枢机制主要与调节大脑运动皮层、小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