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并且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异,不利于经济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试图建立指标体系以衡量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对各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旨在发现区域之间金融差异的问题所在,为我国各区域金融能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渊源,以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三大本质特征为理论框架,结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原则从金融内部承载能力、金融外部支持能力、金融持续创新能力、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方法,从中东西部和八大经济区视角、利用2000-2013年我国各省份的相关数据,对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得到以下重要结论:第一,由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三大经济区组成的东部地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处于全国前列,且该三大经济区与其他五个区域差距较大。西部地区虽然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但黄河中游经济区发展势头较强,有赶超长江中游经济区的趋势。截止2013年,东部沿海在金融内部承载能力和金融持续创新能力两方面都是各区域中评分最高、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外部环境支持力度最大,风险控制能力最强的是东北地区。第二,各个区域在金融内部承载能力、金融外部支持能力、金融持续创新能力方面总体都呈上升趋势,而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变动幅度较大,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各个区域发展情况不一,特别是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在早期落后幅度不大,且有短暂的快速上升,但是后续年份有升有降,表现不稳定,说明存在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政策拉动效果不能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具有时间阶段性,2003年和2008年是整个区域金融发展格局变化的节点,2003年后大部分地区的金融外部环境支持力度加强,八大经济区的差异有了明显缩小;2008年后大部分地区金融承载能力变化幅度较大,中东部地区发展势头尤为强劲,表明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各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大。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该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政策扶持,根据区域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别化金融政策调控,注重政策效果的持久性;同时要并重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和内部承载能力的协调发展,创造金融发展的软环境,打造多层次的金融发展格局。此外,要关注中东部的金融风险控制,特别是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树立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最终实现区域金融和谐、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