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4种林型细根生物量时空格局及其养分分布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ght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原生林及其皆伐后经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掌握不同更新模式对细根动态分布的影响、了解细根与土壤环境间的互动效应,为阐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的循环以及为该地区森林恢复和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5-9月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小兴安岭南坡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皆伐后天然更新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皆伐后栽植的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细根(直径≤2mm)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以及4种林型部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典型阔叶红松林(3.55 t.hm-2)、红松人工林(3.37 t·hm-2)细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白桦次生林(2.63 t·hm-2)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2.30 t.hm-2)(P<0.05)。各林型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其中白桦次生林0-2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占其细根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75.81%),典型阔叶红松林最低(62.73%)。4种林型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有显著差异(P<0.05),各林型活、死细根生物量均有2个峰值,而峰值出现时间不同。(2)4种林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除典型阔叶红松林外的其他3种林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种林型的细根生物量与水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白桦林次生有效磷含量与细根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3)4种林型细根的N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白桦林次生活细根全N含量显著高于典型阔叶红松林和红松人工林(P<0.05);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活细根全N含量与其他林型没有显著性差异;白桦林次生死细根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型(P<0.05)。红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活细根全P含量显著高于典型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次生林(P<0.05);4种林型死细根全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4种林型细根N、P养分含量在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
其他文献
本文以长白山天然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法,测定并对比分析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与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上天然白桦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
苯胺作为染料、农药、医药、橡胶等化工合成原料及其中间体被广泛应用,随之而来带来了巨大环境问题。其中印染废水中大量苯胺类中间体的生成,严重危害水生态的安全。因此苯胺类染料废水的降解矿化研究及方法的开发,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生物矿化苯胺废水的目标及单一菌种降解的截止式反应特点,以筛选苯胺降解能力更高,抗逆性更强的混合菌群为目标进行研究,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逐步增加苯胺浓度梯度,驯化出稳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CK2与MSK1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后者的磷酸化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NLK和SMAD4的相互作用及其磷酸化的研究。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对MS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