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成像技术,观察不同针刺方法(电针治疗和针刺治疗)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前后疗效及成像差异,为这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使用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可视化依据。 方法:将2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定、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的Barthel指数评价等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成像的差异,对比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对比研究。 结果:1.治疗前后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前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N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DS评分组间升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DS相关状况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FMA)比较: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组间升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善患者的FMA情况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的Barthel指数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升高值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疗效比较:电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相比针刺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5.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对比:两组治疗后脑功能区域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均较治疗前信号强度高,治疗后治疗组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较对照组信号强度高。 结论:电针、针刺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显示:两组治疗后脑功能区域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均较治疗前信号强度高,且治疗后治疗组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高于对照组信号,推测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大脑一些功能区域的局部一致性信号改变有密切关系。这些部位的信号改变中,以基底节区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