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与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比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h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成像技术,观察不同针刺方法(电针治疗和针刺治疗)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前后疗效及成像差异,为这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使用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可视化依据。  方法:将2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定、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的Barthel指数评价等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成像的差异,对比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对比研究。  结果:1.治疗前后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前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N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DS评分组间升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DS相关状况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FMA)比较: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组间升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善患者的FMA情况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的Barthel指数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升高值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疗效比较:电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相比针刺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5.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对比:两组治疗后脑功能区域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均较治疗前信号强度高,治疗后治疗组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较对照组信号强度高。  结论:电针、针刺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显示:两组治疗后脑功能区域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均较治疗前信号强度高,且治疗后治疗组局部一致性(Reho)信号高于对照组信号,推测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大脑一些功能区域的局部一致性信号改变有密切关系。这些部位的信号改变中,以基底节区最为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咽痒咳嗽等情况的变化,评价宣肺利咽汤治疗邪伏肺经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课题研究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73例,分
目的:观察方氏头针同步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本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为脑梗死后肢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降黄合剂Ⅱ号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脾虚瘀毒型中度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肝功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劣势。  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
目的: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采取关节镜下“8”字法缝线复位固定术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6年3月~2007年10月,对12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患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