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生物滤池工艺优化与装备开发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hl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及维护,建成的设施难以正常发挥其功效。本文以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在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开发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标准化脉冲生物滤池设备,并编制设备的制造标准、运行维护规程。本文选用聚丙烯板材构建3座拼装式脉冲生物滤池,分别选取生物陶粒和建筑陶粒作为滤料,采用实际生活污水,考察滤料粒径、滤料种类、布水时间、布水周期、水力负荷以及回流比等参数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确定脉冲生物滤池适宜的结构和操作参数。主要结论如下:布水时间、布水周期和水力负荷对滤池运行效果有影响。当布水时间和布水周期缩短时,COD、氨氮和TN的去除率逐渐下降。布水时间为3.5-4.5min、布水周期为20-25min时,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随水力负荷的增加,COD、氨氮的去除率逐渐上升,但增加到一定值时,出现下降趋势,当水力负荷为6-7.2 m3/(m2.d)时,取得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滤池有较好的硝化能力和充氧性能,氨氮在滤池中沿程逐渐去除。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滤池运行条件最优组合为:水力负荷选取6.6m3/(m2·d),布水周期20min,选取布水时间选取4min,回流比选取l:2~2.5。当脉冲生物滤池布水时间设定为3.5-4min,布水周期为20min,布水负荷控制在6-7.2m3/(m2.d1,回流比为1:2~2.5,系统稳定运行后,装填粒径为(?)4-6mm的生物陶粒滤料的滤池出水COD、TN、NH+4-N和TP的平均浓度为31.00±4.37、8.76±1.27、0.52±0.23、1.40±0.1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86±1.72%、58.71±3.88%、96.90±1.29%、48.03±6.52%:装填粒径(?)4-6mm建筑陶粒滤料的滤池出水COD、TN、NH4+-N和TP的平均浓度为35.58±5.90、11.34±0.62、0.48±0.11、1.91±0.24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37±1.32%、57.34±2.02%、97.83±0.55%、24.55±13.21%;装填粒径(?)5-12mm建筑陶粒滤料的滤池出水COD、TN、NH4+-N和TP的平均浓度为45.51±4.05、9.77±0.69、0.69±0.20、2.2510.08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9.18±1.96%、53.80±1.6l%、96.04±0.82%、20.93±14.40%。建筑滤料粒径为(?)4-6mm时运行效果好于粒径为(?)5-12mm时的运行效果。陶粒滤料和建筑滤料粒径同为(?)4-6mm时,组合工艺运行处理效果相近。基于优化运行的结果,提出拼装式脉冲生物滤池结构,将脉冲生物滤池划分设备壳体、承托层、生物填料、布水系统、进、排气系统、回流系统、控制系统、进出水管路等单元:设计标准化脉冲生物滤池,提出制造标准和模块单元现场快速拼装程序,编制设备维护规程,实现脉冲生物滤池的设备化。脉冲生物滤池可有效用于农村污水的处理,采用规格化、标准化的脉冲生物滤池装置,进行规范的运行维护,对于农村生活污染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第二节温度应力分析在上一节,我们对带有保温结构的建筑物外墙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北京地区在外界一年四季变温环境作用下以及涂料和面砖两种外装饰条件下内保温
世界建筑节能发展的总趋势是既要节能保温又要防火安全,现今我国在建筑节能保温技术体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如何合理解决建筑节能既环保又要防火安全的2种观
硫酸盐还原菌(SRB)固定化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技术是重金属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高效因而广受关注。在本研究中,对实际重金属污染的沉积物进行了三
近年来腹腔镜在泌尿外科肿瘤手术中应用广泛。腹腔镜下已可施行肾癌根治性肾切除、肾上腺肿瘤切除、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膀胱癌全膀胱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具有损伤小
<正>说到张良,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张良,字子房,传为汉初城父(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人,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并位列首位,堪称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推进国有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一些国有上市公司中存在着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等问
研发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问题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对外贸易领域的重要体现,但鲜有文献从企业层面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利用2005—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