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是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机制,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它由单项的、覆盖企业职工的基金预算,已经发展成为具备多个险种、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基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重要性,2014年我国新修订的《预算法》将其正式纳入政府预算体系。本文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和“俱乐部”特性,但由于不满足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特征,因此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渐进式预算和零基预算等预算理论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具体编制的方法论。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政府其他预算联通的主要路径是:首先清晰定位四大预算的作用、功能和收支范围;其次出台统筹调剂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最后将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按照法定程序,对养老、医保、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基金预算缺口进行弥补。目前,中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理论滞后、法律不规范;体制不够顺畅、编制基础不扎实、绩效考核缺失;基金投资管理回报率低和信息化建设薄弱等。借鉴英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主要经验。在模式选择方面,建立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专项管理;在可持续性方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自身平衡机制,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中长期精算预测;在待遇支出方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金待遇的年龄条件,引入名义账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医疗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改革要符合预算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和节奏,实施精准的“靶向”改革。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改革应遵循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独立原则,采取“三步走”的渐进的方式:2015—2020年初步构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基本框架;2020—2025年,形成有序组合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2025-2030年全面建立反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应坚持依法合规、统筹兼顾、专款专用、有机衔接、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除了设置收入、支出和结余等基本指标外,还要合理设置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等其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产生影响的指标。同时,要规范修正值的设置方法,合理测算各项指标的综合增长率。新增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指标要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设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基金作为会计主体,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存及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完整、连续地核算和监督,其中个人账户部分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预算执行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机制,首先要完善的组织体系建设,加强收支预算执行力度,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分析;其次要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调整,履行调整程序,完善调整方法;最后要提高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水平,为决策机关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配套体系建设,必须全面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府预算等相关理论,深入研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在时机成熟时,废止《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出台新的国务院文件或《预算法》的实施条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监管体系;强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中长期社会保险基金精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