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盖鬼伞菌柄细胞壁结构、组成及细胞壁重构酶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真菌有显著的子实体形态,典型的如像担子菌中的灰盖鬼伞(Coprinopsis cinerea),其子实体形成后在很短时间内开伞自溶并且释放担孢子。这一过程最最有趣的现象之一是菌柄在很短时间内长度实现数十倍的增加。前期研究表明主要的生长部位在菌盖内的菌柄区域,这一生长方式类似于植物中胚芽鞘的生长,该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细胞的伸长生长。一方面,菌柄细胞的生长需要摆脱细胞壁的束缚,因而细胞壁需要维持足够的可塑性,这样新合成的细胞壁组分才能嵌入已有的细胞壁中以实现细胞壁的伸长;另一个方面,菌柄组织形态的完整性需要细胞壁提供足够的机械强度来维持,也就是说细胞壁还要有足够的刚性。因此,在灰盖鬼伞子实体菌柄伸长生长过程中菌柄细胞壁发生了显著的重构修饰。本实验室前期以27mm长的幼嫩灰盖鬼伞子实体为研究对象确定了菌柄伸长生长区域及菌柄不同区域细胞壁的伸长特性。本文为了研究伸长生长中灰盖鬼伞菌柄细胞壁的重构修饰,我们对菌柄各区域细胞壁微观结构以及分子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此外,对可能参与该过程的一些重构酶进行了异源重组表达和鉴定以及相关生物功能的分析。为了获得差异明显的对比结构,本研究选取生长至60mm的灰盖鬼伞子实体为研究对象,将菌柄从顶部到基部划分为6个区域,取其中1-10 mm为顶端、20-30 mm为中部、40-50 mm为基部以及50-60 mm为基部膨大四个区。顶端和中部为伸长区,基部与基部膨大为非伸长区。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发现灰盖鬼伞在菌柄伸长区域与非伸长区域细胞壁外表面都附着有大量颗粒物,但是内表面仅非伸长区有颗粒物。热碱可以去除这些颗粒物,在非伸长区碱处理后其细胞壁内外面均有无定形物附着。用β-1,3-葡聚糖酶不仅能去除细胞壁表面的这些颗粒物与无定形物,还能除去除非伸长区细胞壁外表面以外的大部分细胞壁中包埋几丁质微丝的基质组分。在伸长区域细胞壁内表面几丁质微丝紧排列密且横向分布,非伸长基部区域细胞壁的微丝分布稀松甚至随机取向。我们认为细胞壁表面的球状颗粒物和无定形物质的沉积、微丝结构以及细胞壁基质的改变可能引起细胞壁可塑性的丧失最终导致菌柄伸长的停止。为了研究菌柄顶端与基部的细胞壁碱不溶葡聚糖的分子结构的组成,将其用内切β-1,3-葡聚糖酶酶解,用阴离子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质谱(HPAEC-MS)的方法对酶解产物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伸长区顶端菌柄其β-1,3-葡聚糖链有较少的β-1,6-分支点,而非伸长区基部则含有较多。β-1,4-连接在顶端和基部几乎没有差异。β-1,3-葡聚糖链中分支点的增加可能引起其与细胞壁基质组分交联程度的增加从而引起细胞壁伸长的停止。另外菌柄基部耐葡聚糖酶解的组分显著多于菌柄顶端,进一步证明了随着菌柄细胞壁的成熟,其β-1,3-葡聚糖与细胞壁基质的交联更加紧密,从而使细胞壁更加耐各种酶的酶解。本文进一步对可能参与菌柄伸长过程的相关细胞壁重构酶进行毕赤酵母真核异源重组表达。其中有修饰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几丁质酶(chitinases)和几丁质脱乙酰化酶(chitin deacetylases),修饰β-1,3-葡聚糖的内切β-1,3-葡聚糖糖苷转移酶(endo-1,3-beta-glucanosyltransferases)。异源表达的几丁质酶ChiⅢ,经过对其酶学特性的研究,我们认为该酶是一个从未报道的新几丁质酶,ChiⅢ既具有内切活性又具有外切活性。当以三糖至五糖低聚度的几丁质寡糖为底物时,它具有外切活性,释放N-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体;当以五糖以上聚合度的几丁质寡糖为底物时,它具有内切活性,释放不同长度的几丁质寡糖。之前qPCR定量分析表明该酶在灰盖鬼伞生长过程中显著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菌柄伸长过程细胞壁的软化过程,在子实体自溶过程参与细胞壁几丁质组分的降解。内切几丁质酶ChiEn1经过酶学性质鉴定,其既有内切活性又具有外切活性,还具有转糖基活性。这三种活性随着底物聚合度的不同而相互转变,通过外切几丁质二糖酶活作用方式从(GlcNAc)3-5非还原端释放(G1cNAc)2;通过内切几丁质酶活性作用方式从(GlcNAc)6-8释放(GlcNAc)3,能从(GlcNAc)4-6转(GlcNAc)2-生成更大寡糖,后来再降解为(G1cNAc)3,但是(G1cNAc)3不能发生转糖基作用,(G1cNAc)3最终转化为(G1cNAc)2和GlcNAc。将(G1cNAc)8从其非还原端水解(GlcNAc)3,对于不溶性几丁质不能有效水解。我们认为ChiEn1不具有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或者外切单糖活性,通过三种内源性酶活协同的新水解机制转化可溶性几丁质寡糖生成GlcNAc。该基因在菌盖扩张自溶水解过程中表达量较高,在菌柄各个部分表达量都很低,但是这也吻合其酶学特性,在高浓度酶作用时其表现出强烈的水解特性,低浓度时其转糖基活性较强,能够延长几丁质链。推测在菌柄伸长时参与几丁质链的延长,在菌盖扩张自溶水解过程协同其他几丁质酶主要参与菌盖细胞壁几丁质的降解。几丁质能够被几丁质脱乙酰化酶脱去乙酰基生成壳聚糖。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化学性质差别很大,我们推测几丁质脱乙酰化酶可能参与改变菌柄成熟过程中细胞壁物理化学特性的重构修饰作用。我们重组表达了灰盖鬼伞几丁质脱乙酰化酶Cdal,我们首次通过结合脉冲电压安培检测器的阴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以(GlcNAc)n(n=1-6)为底物对其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酶能将几丁质二糖至六糖脱乙酰生成部分脱乙酰的几丁质寡糖,不能脱去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乙酰基。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cdal随着菌柄的成熟其表达量增高,推测Cdal可能参与细胞壁的成熟过程中几丁质的重构修饰。内切β-1,3-葡聚糖糖基转移酶能够从β-1,3-葡聚寡糖链的内部切割,将生成的含有非还原端的寡糖酶复合体转移至已有β-1,3-葡聚寡糖非还原端上生成更长链的β-1,3-葡聚寡糖,从而使得较短的β-1,3-葡聚糖链延伸。在灰盖鬼中,两个内切β-1,3葡聚糖糖苷转移酶Glt1和Glt2,序列高度同源,蛋白分子量大小相近,活性相同,是严格的βH依赖性酶,仅在酸性条件下有活性。以昆布六糖为底物均能产生聚合度在2-23的昆布寡糖,对于聚合度四及更小寡糖没有转糖基活性。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rglt1和rglt2在菌柄顶部有较高表达量,推测内切β-1,3-葡聚糖糖基转移酶可能参与菌柄伸长过程中的葡聚糖链的延伸。
其他文献
【裁判要旨】交强险以及商业三者险合同中责任免除部分约定,"因交通事故产生的仲裁或者诉讼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保险人不负责赔偿和垫付,但并未明确鉴定费是否为免赔范围。当事人对"其他相关费用"是否包括鉴定费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下,保险人主张不承担鉴定费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期刊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多数患者在首诊时已为局部晚期,新辅助联合手术治疗已成为这些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肿瘤治疗反应与预后关系密切,因此对于肿瘤治疗反应的评价至关重要,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是评价肿瘤治疗反应的金标准,但需要病变符合测量标准才能进行评价。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目的比较双肺通气联合CO2气胸与单肺通气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1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依据术中通气方式分为单肺通气组(n=40)和双肺通气组(n=41)。单肺通气组给予双腔管单肺通气,双肺通气组实施单腔管双肺通气联合CO2气胸。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中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双肺通气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单肺通气组,差异有统
本文针对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科研导论这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应用进行研究,以北京市新机场地铁施工为背景,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向同学们讲授细观分析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在讲解电镜扫描操作流程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形式指导学生如何应用扫描特征对不同岩性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实践表明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电镜扫描分析技术,同时也激发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白雪冬课题组在过去二十年致力于发展高分辨原位综合物性测量系统,在透射电镜内构筑器件单元和微纳测量系统,在外场(力、热、电、光等)激励下,产生、观测和调控新物态与新物性。最近,基于像差矫正电镜技术和原位液相反应池技术,该课题组副研究员王立芬与合作者在新型二维结构的液相合成方法与生长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期刊
[问题的提出]从图1到图5,⊙A保持不动,随着⊙B的运动,两圆的公切线即时显示.我在学习几何画板的过程中,用了 5年的时间完善了这个课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对几何画板更具敬畏之情.[课件的制作]第一步,准备工作.画两个圆,度量三要素.图表→定义坐标系.图表→隐藏网格.隐藏坐标轴.过(0,0)、(1,0)两点画直线.隐藏这两个点.在直线上画A、B两个点.在直线外画水平线段CD、CE,点E在
期刊
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微纳米尺度下应力/应变的测量方法,例如微米、亚微米分辨的云纹干涉、显微拉曼,纳米、亚纳米分辨的透射电镜图像几何相位法等。然而,却尚缺少一种十纳米(即亚亚微米)量级分辨率的应变测量手段,从而导致针对纳米复合材料与复杂异质结构的跨尺度力学测量遇到困难。本文提出一种通过量化几何转角实现应变测量的数字云纹新方法。该方法以高分辨透射电镜(TEM)获取的晶格图像为基础,通过傅立叶变换-反傅里叶
冠状病毒(CoVs)是一种含有最大基因组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导致人和动物的轻度或致死性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冠状病毒基因组N端包含两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 frame,ORF),ORF1a和ORF1b;C端主要包含编码结构蛋白的基因,编码S蛋白(纤突糖蛋白)、M蛋白(膜蛋白)、E蛋白(包膜蛋白)和N蛋白(核蛋白)四种结构蛋白。冠状病毒S蛋白是一种同源三聚体Ⅰ类融合蛋白,包括三个
高等植物和绿藻光系统II核心复合体的外围结合着主要捕光天线(LHCII)和次要捕光天线,它们具有光能的吸收、传递及光保护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含有2个或4个主要捕光天线复合体的高等植物PSII-LHCII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结构已经解析[1, 2]。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绿藻,其PSII-LHCII超分子复合体包含有6个主要捕光天线复合体。至今为止
Alice Ting实验室开发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engineered ascorbate peroxidase,APEX),相对于经典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 radish peroxidase,HRP),其酶活性不再受细胞内蛋白质定位的影响,可以在几乎所有的亚细胞区域保持活性,这使其在研究亚细胞尺度以及活细胞水平生物学问题时极具优势.目前,基于APEX的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