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认知功能损害已成为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核心诊断标准,是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决定因素。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均可以有效地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情绪症状和认识功能,且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可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重点探讨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对于首发单相抑郁症患者情绪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疗效,通过比较HAMD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和PDQ-5评分,同时结合临床疗效,对比两种药物在改善情绪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是否有差异,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房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首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共165例,脱落5例,实际160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A组)和舍曲林治疗组(B组)各80例,两组患者入组时在年龄、病程、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人口学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基线)及治疗1周、2周、4周、6周及8周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记录总评分及各项因子评分,通过计算总评分减分率评估临床疗效,应用认知缺陷问卷量表(PDQ-5)评定认知功能,应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出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例数,进而比较两种药物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无显著差异性,提高患者的服药安全性及耐受性。结果:1.治疗8周后,A组治疗痊愈率为48.75%,有效率为86.25%。B组痊愈率为55%,有效率为87.5%。A、B两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63,P>0.05)。A、B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06,P>0.05),说明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总体抑郁症状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2.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6周和8周HAMD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A组HAMD总分较B组明显下降(t=2.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4周、6周和8周进行组间比较,A、B两组HAMD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8周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中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五个因子评分较基线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阻滞因子分中,A组较B组分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P<0.05)。4.A、B两组间PDQ-5评分比较,位于基线时,两组PDQ-5量表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时,两组PDQ-5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6、8周后,两组PDQ-5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性降低(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8周后,A组较B组PDQ-5量表评分下降更明显(t=2.74,P<0.01),差异具统计学意义。5.比较两组患者PDQ-5评分与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的相关性,基线及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时,两组患者的PDQ-5评分与HAMD量表中认知障碍因子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的PDQ-5评分与HAMD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无相关性(P>0.05)。6.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A组出现不良反应12例(15%),B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17.5%),症状均较轻微。A、B两组不良反应经卡方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5.18,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无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的异常变化。两组患者各有1例转氨酶轻度增高,但均未超过正常值2倍范围。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发病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首发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均可以明显改善总体抑郁症状,且安全性及耐受性相当,艾司西酞普兰疗效较快。但在改善认知损害方面,艾司西酞普兰疗效可能优于舍曲林,在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