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齐鲁大地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孔孟故里”、“礼仪之邦”这些称谓都是见证齐鲁文化繁盛的标志。鲁西南的曲阜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这个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被文明滋润浸透过的土壤里,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孕育并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这其中便有——南路山东琴书。它不仅是整个山东琴书的源头,在不断得发展中孕育繁衍了吕剧等其它艺术形式。笔者的这篇论文从南路山东琴书的历史谈起,在挖掘了它产生的各种条件后,并得出它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通过查阅搜集各种史志、地方志等资料,对山东琴书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梳理,从最初的“小曲子”形式到最后的在整个山东地区的散播,以时间顺序对每个阶段都作了说明与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对山东琴书的曲目与曲本进行了整理与分类,总结了曲本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山东琴书曲本的保存状况总体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亟待加以保护,否则将面临失传和遗失的危险。现在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整理与记录,让其得到妥善的保存,并能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论文还对南路山东琴书的体制与表演特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也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先是从它的乐器入手,一一介绍了每件乐器的功能与特点,此外对它的曲牌、曲调也做了细致的调查。通过笔者亲身感受,认为南路山东琴书的表演风格不亚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南路山东琴书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归类。它注重咬字、吐字需要做到字正腔圆,并且具有浓郁的山东风情,是原汁原味的山东艺术曲艺形式。笔者在对山东琴书的戏班、老艺人的生存状态通过走访和调查后,进行了分类与总结。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与付出,正是有了这些对山东琴书付出了毕生心血的老艺人才有了山东琴书的繁荣。论文的最后是对山东琴书的发展进行的反思,以”菏泽学院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一个发展契机,详细分析了山东琴书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这篇调查与研究让人们重新去了解和关注山东琴书,让山东琴书在齐鲁大地上再次撩响悠扬的琴声。